清远传媒网首页 | 收藏网站 | 设为首页 点击QQ给我发消息
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校园新闻 >

复旦大学学生团队成功研制“意念(2)

发布时间:2015-10-22 16:41:29 | 浏览次数:61
朱家成回忆起了无人机装配好后的第一次试飞。大家激动地把东西都搬到草坪上,在我们安装准备的功夫,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等待观看飞行的同学和老师。结果开始飞行时无论我们怎么推油门都只看见飞行器的螺旋桨转动,

朱家成回忆起了无人机装配好后的第一次试飞。“大家激动地把东西都搬到草坪上,在我们安装准备的功夫,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等待观看飞行的同学和老师。结果开始飞行时无论我们怎么推油门都只看见飞行器的螺旋桨转动,不见飞机起飞。后来我们只好停下检查,原来是大家一紧张把六个螺旋桨全部都装反了。”

初赛要求每个参赛团队提交一个飞行器的飞行视频,可天不遂人愿,临近截止的那一周阴雨连绵,团队成员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当天的天气预报。眼看就要到交稿日期了天气还没放晴,大家只好又凑在一块“开脑洞”。首先想到室内体育馆,可是长80cm宽100cm的“大家伙”没法在室内飞行。此时不知谁提了一句“不如给飞行器穿雨衣?”,于是脑洞大开的他们立刻找来一块大塑料布,将无人机的关键部位裹起来,给飞行器套上了一件简陋的“雨衣”。就在他们准备等到小雨飘落再冒雨飞行时,忽又天降暴雨,几人就近躲在校史馆门口,狼狈不已。“当时觉得好惨啊!”傅军说,“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蛮有趣的。”

决赛现场,组委会选中3个团队进行现场表演,傅军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当天天气晴朗,风力合适,一切环境都适合飞行,可是打开设备却发现飞机搜索不到GPS信号,急得傅军几人团团转。就在他们准备向组委会申请更换场地时,忽然信号来了。一波三折下,最终完美收官,现场精彩的操作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设计团队学生与指导老师在一起

左起:吴加正,朱家成,艾剑良教授,傅军,常玉虎,崔雪扬

院系扶助、学校支持,成就一等奖得主中唯一的综合性院校

复旦师生都知道在老校门的后面有一架机身刻有1905的小飞机,可是大多数同学不知道的是,飞机东面那所不起眼的小楼里藏着一间配备精良的“飞行器设计制作室”。这里不仅有高配置电脑、飞行模拟器,更配备了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这样的“高端”设备。“这次我们参赛的无人机大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傅军介绍。此次因参赛时间紧张,熬了多少个夜已经记不清,但其中不少次就是在这个实验室里。住在张江校区的常玉虎谈到参赛过程中的困难时也说,“由于和队友不在一个校区,需要两地奔波,经常睡在结构厅。”

“实验室的使用非常方便”,艾剑良教授介绍道,“学生向实验室管理老师提出申请,只要在申请时段内没有其他同学占用就可以用。几乎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全部设备都向学生开放。并且我们不仅只对力学系研究生开放,本科生也可以来,我们还很愿意向全校开放,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来使用。” 这样一个设备齐全、使用便捷的实验室在团队参赛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而实验室开放的背后则是力学系对学生创新实践的大力支持。本次参赛的材料、餐旅等费用完全由力学系和研究生院支持。“对于学生创新,我是全力支持的。我经常给他们说,只要你们有想法,就放手去做。关键是要把东西做出来,把想法变成现实。”艾老师说。

本次大赛一等奖共7支队伍,除了复旦团队,其余6支都来自工程类或航天类院校,复旦是唯一一所综合类大学。“相比专业性院校,我们的学生更爱动嘴,想法好,就是动手少。”谈及此次获奖的意义,艾剑良教授认为获奖对于增强学生自信、增强学校的动手氛围都有所帮助。

“脑电波这块还可以深化!”谈起对未来的展望,艾老师表示研究并未到此结束,在无人机的旋翼起降、固定翼平飞、抛飞稳定,甚至人工智能方向上的研究仍然大有可为。团队负责人傅军也表示他们会继续深入开展无人机的研究,争取做到产学研结合,而科技-行业应用的结合才是无人机技术真正能够“展翅翱翔”的领空。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5013121号-1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址:www.gdqynews.com 技术支持:厦门全讯信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