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紫檀(学名:檀香紫檀)。 为蝶形花科、紫檀属。檀香紫檀为紫檀中精品,密度大棕眼小是其显著的特点,且木性非常稳定,不易变形开裂。 檀香紫檀产自印度,生长速度缓慢,5年才一年轮,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为木材之首,系称“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 在《密什那》(MISHAN)法典中称为充满正能量的天赐之木。
早在两晋时期,紫檀就在古籍中出现,在唐代的《唐本草》、明代的《大明一统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紫檀的记载。最初,人们将紫檀当做香料和药材使用,直到唐代,才以木制品用材出现在宫廷用器中。
紫檀是中医药中最上乘的名贵中药,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十余本中药名著中均有紫檀入药可美容、消肿毒、治金创的论述。紫檀会散发出一种叫做“木氧”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仅能够起到安神醒脑的作用,而且长期使用还能够促进细胞再造,防止皱纹的出现。
紫檀生长期极其缓慢,我国自古认为紫檀是最名贵的木材,在民间有着“一两紫檀三两银”、“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紫檀因为静穆古雅的气质成为王室贵族钟爱的材料,代表的则是真正的皇族审美观念。清代乾隆年间对紫檀木的使用格外推崇。
小叶紫檀原木切面为橘红色,氧化后成富贵红,待日久成深红,黑红色,而非染色所成。
l 西医:
【化学成分】紫檀含紫檀素、高紫檀素、安哥拉紫檀素。同属植物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心材含紫檀红、去氧紫檀红、山托耳、紫檀芪、紫檀素、高紫檀素、紫檀醇。【药理作用】同属植物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的水提取液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可使腹水生成减少,生存时间延长,死亡率有所降低。
l 中医:
【性味】咸,平。 ①《别录》:“味咸,微汉。”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③《本草逢原》:“咸,平,无毒。”
【归经】④《本草经疏》:“入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消肿,止血,定痛。治肿毒,金疮出血。①《别录》:“主恶毒,风毒。” ⑤陶弘景:“摩以涂风毒诸肿;又主金创止血;亦疗淋。”②《日华子本草》:“醋摩敷一切卒肿。”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敷或磨汁涂。内服:煎汤。
【宜忌】⑥《本草从新》:“痈肿溃后,诸疮脓多及阴虚火盛,俱不宜用。”
【选方】治金疮,止痛止血生肌:紫檀末敷 ;治卒毒肿起,急痛:紫檀,以醋磨敷上。(⑦《肘后方》)
【名家论述】⑧《纲目》:“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④《本草经疏》:“紫真檀,主恶毒风毒。凡毒必因热而发,热甚则生风,而营血受伤,毒乃生焉。此药咸能入血,寒能除热,则毒自消矣。弘景以之敷金疮、止血止痛者,亦取此意耳。宜与番降真香同为极细末,敷金疮良。”
“春涧·花树”致力于小叶紫檀养生护肤之道,通过现代科技,从小叶紫檀中萃取天然植物精华,秉承“以天然的品质守护美,以亲民的价格传播美”的宗旨,遵循古法工艺,将纯天然小叶紫檀“抗衰老、抗氧化、抗糖化”等功效运用到女性养生护肤过程中,帮助女性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美丽,不仅让容颜无惧岁月侵蚀,消炎除菌,抵御螨虫细菌滋扰,还能调节气血、活血化瘀,让女性时刻保持优雅自信。
“春涧·花树”始终将“以自然之物和传统技法维护女性之美”作为立足之本,传承中式养生护肤之道,为中国女性开创一片属于她们自己的养生天地。
名词解释
①《别录》:西汉刘向撰,约成书于汉末。名医别录,药学著作;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原书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
②《日华子本草》:《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或《日华本草》。著作年代、作者不详。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是研究中药和五代药学史的重要文献。《日华子诸家本草》是将诸家本草结合当时所常用的药物编纂而成。对每药的性状、功用序述比较全面。本书早已散佚,但其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
③《本草逢原》: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1617-1700)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全书分四卷,记述700余种药物,以临床实用为主。本书是一部佳作,独到见解,使人阅后一目了然,发人思微。
④《本草经疏》:《神农本草经疏》(公元1625年,明天启5年),简称(本草经疏》。是缪希雍编著。缪氏在《梓行体草经疏)题辞》中说:“药性之道,具在本草,虽代有哲匠演其奥义,然去古弥远,寝失其旨”,因此,以《本经》为主,参以《别录》以后诸家本草以作注疏。计30卷,其中有论文30余首,“备列七方十剂及古人用药之要”。载药490味,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类。每味药列有“疏”。“主治参互”、“简误”等项。本书是以注疏《本经》为主的著作。其特点,正如缪氏在本书自序中说:“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详,简误以防其失”,是有其独到之处的,直到清代才被医家重视。
⑤陶弘景: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⑥《本草从新》:全书十八卷,卷首为“药性总义”,后分草、木、果、菜、谷、金石、水、火土、禽兽、虫鱼鳞介、人11部52类,共载药720种。
⑦《肘后方》:《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⑧《纲目》:《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