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指数基金在21世纪的美国进入了繁荣期。根据晨星的数据,截至2019年4月底,美国被动型股票基金和主动型股票基金规模出现历史性的持平,均为约4.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被动型股票基金持续十余年的资金净流入和主动型股票基金的资金净流出。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基金行业虽然起步时间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近年来,指数基金在中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从国际经验看,指数化投资在中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从市场环境看,指数化投资的大发展离不开市场效率的提升。通俗一点说,即通过主动管理持续战胜市场的难度增加。有效市场理论正是指数基金产生的理论基础。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市场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市场效率逐渐提升的过程,其中原因并不难理解,如市场监管机制不断健全、科技革命使信息传播效率提升等,这些因素大大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提升了市场效率。
在现实中,的确可以找到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超越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管理人,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基金的持续性,二是研究的覆盖面,尤其是当结合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资金量考虑时,能做到长期、持续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并能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基金管理人,数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挑选合适的基金管理人所付出的成本必须要在考虑范围内。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在于例如基金管理费、托管费、申赎费等这样的显性成本,也包括投资者去研判基金管理人投研能力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毕竟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不是专业人士,而是有自己的主业和生活。
从这点来看,指数型产品就非常适合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或专业知识,但又希望分享市场投资机会的投资者。指数基金的成本低廉——不仅仅是各项费用更为便宜,还包括由于策略透明,基金业绩表现预期稳定而使得投资者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同时,规模对于指数型产品的制约也不是十分显著。
共同基金的传奇人物彼得·林奇在1977年到1990年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年化收益率惊人,但如果把这13年分为前后两个半程,可以发现该只基金在后半程相对大盘的超额收益率有明显下降。这固然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无可否认的是,基金规模的大幅“膨胀”是一个重要因素。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市场中也屡见不鲜。但指数化投资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它不依赖于对组合的主动调整去博取超额收益,因此市值、流动性等因素对基金本身的制约就要小,容量也会大。
与美国这样高度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在效率性上还有差距,因此在目前阶段,除了纯被动的指数型产品外,采取指数增强策略的产品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选项。指数增强,顾名思义,就是以跟踪指数表现为基础,采取一定的策略,力争实现超额收益。它带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又受到很强的约束,体现在业绩表现与基准指数之间的偏差(通常以跟踪误差衡量)不能太大。对于投资者而言,它的好处在于两点:首先,它像纯被动的指数基金一样,业绩表现的透明度很高,因为受到约束,在投资环境比较坏的情形下,基金表现也不会负向偏离基准太远;同时,由于策略上有一定主动性,就带来了跑赢基准指数的可能性,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这一策略仍有空间。
指数型产品仍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不断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去满足不同层次、具有不同要求的投资者的需求。中国的市场具备巨大潜力,相信它也会给指数型产品的发展提供非常广阔的舞台。
>>上一篇:春季养肝至关重要!安发生物为您带来养肝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