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科技 > 数码 > 正文

手抓饼之父的商业进化:小小手抓饼,卖出了10多个亿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4-09-12 12:41:01   作者:卢俊

柴磊的故事始于平常。这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的普通创业故事,每个创业者,几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一连串的折腾中,快速反应、迅速反应让柴磊和其创立的手抓饼缔造了一个产业传奇。

柴磊的故事又很非凡。因为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开创一个产业。而柴磊恰恰于平常间缔造了一个产业的传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如今巨头环伺,他依然稳步走在前行的路上。

从懵懂无知,仅仅凭借朴素的商业直觉折腾,到谋定后动,顺势而为,10年创业,柴磊在开创手抓饼这样一个全新产业的同时,也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爱折腾、能折腾、会折腾。

而这恰恰是柴磊实现商业进化的逻辑起点。商海浮沉,变者生存。观察所有的商业演进,唯有快速反应、迅速变化,方能赢得生存空间。

在一连串的折腾中,柴磊的命运依然在翻滚、蜕变、升腾……

上篇:平凡之路

懵懂闯上海

柴磊原本有个好工作——在老家安徽临泉法院当公务员。但他偏偏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在当公务员期间,他用之前在酒店勤工俭学时学到的榨果汁技术,在当地开了一家“饮之恋”水果吧,提供鲜榨果汁和冰淇淋,结果每月能赚两三千元,比他在法院每月600元的工资,足足多了5倍。

这件发生在2001年的小事,激发了柴磊更大的野心。从此他彻底厌倦了一成不变的公职生活,渴望波澜壮阔的商海生涯。

2003年,在父母的反对声中,25岁的柴磊辞掉了法院的工作,卖掉了“饮之恋”水果吧,再东拼西借一共凑齐30万元,跟两个会做撒尿牛丸的老乡,来到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丛林里闯荡。

之所以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柴磊的想法很简单,甚至透着一股初生牛犊的懵懂与无畏:一是因为上海遍地是机会,二是因为他们计划用撒尿牛丸这个项目来做技术招商。“上海是国内最具品牌号召力的城市之一,在我们老家那个小县城做招商加盟,谁理你啊?”

彼时的上海餐饮业正处于快速更新之时,大约有2000多家餐饮品牌,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开业也有一家倒闭。但这些宏大叙事里的风云际会,几乎影响不到还在泥土里的种子。初来乍到的柴磊,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凭借由周星驰电影《食神》衍生出来的撒尿牛丸,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站住脚跟。

命运很快垂青了这个不安分的年轻人。柴磊和两个老乡开了一家小小的撒尿牛丸档口,在偌大的上海城里,生意竟然出人意料的火爆。与此同时,柴磊还在报纸上打出了一块豆腐干大小的广告“4800元传授撒尿牛丸技术”,一时间报名电话几乎打爆了他的手机。

时至今日回想当时,柴磊觉得就像一场梦一样。“第一期广告一打出去,第二天就接了30多个电话,报名人数最多的那个月,光是学费就收到了20多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内,柴磊和两个老乡就为600多人次做了技术培训。换言之,这种以技术传授为主的招商方式,为他们带来的回报达到了300万元!

“一叠叠的钞票啊!当时哪看到过这么多钱!”在拿到100多万元的分红后,激动不已的柴磊第一时间买了一辆现代酷派跑车。

初到上海滩,第一锄头下去就挖了一个金娃娃,这仅仅是因为运气吗?

后来历经商海沉浮后,柴磊理性分析这人生第一桶金时,觉得自己在误打误撞中踩中了两个关键点:其一,周星驰电影《食神》已经为撒尿牛丸做了一次经典的产品营销,撒尿牛丸早已拥有广泛且深厚的群众基础,引爆市场就变得异常容易;其二,采取技术输出的方式,跟加盟商做一次性买卖,实现了短平快的资金回笼,省去了后期管理成本。

然而,这两个关键点亦如同两把双刃剑。撒尿牛丸项目迅速在全国铺开,不少掌握了技术的加盟商,自己当起了盟主,以更低的价格和较差的质量抢市场,不但导致市场鱼龙混杂,还使得柴磊的生意下滑不少。这成了柴磊后来引以为戒的一大教训,做手抓饼时他将配方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时的柴磊当机立断,企图放弃撒尿牛丸项目,转而做面条加工,供给上海数以千计的面馆,但却遭到两个伙伴的断然拒绝。毕竟当时撒尿牛丸项目每月还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何必还要难为自己?

2004年初,下了狠心的柴磊决定单干,在上海成立了粮全其美公司,投资开了一家面条加工厂,意欲通过制作乌冬面和蔬菜面等高品质面条,来抢夺上海的面馆客户。不料,各个面馆早已有了固定的合作面厂,同时柴磊的面条成本太高,对于小本经营的面馆并不实际。不出半年,柴磊此前挣来的100多万元,赔得一干二净。

在2004年的那个春天,柴磊的人生跌入低谷。白天他开着跑车跟人谈业务,表面上春风满面,夜晚他却只能睡在公司仓库的地铺,焦虑得彻夜难眠暗自流泪。

撞见手抓饼

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商海浮沉的柴磊,已经不再是那个一拍脑门就做决定的青涩小伙。创业初期的那段经历,让他开始真正沉下心来,逐渐理解商业的内在规律,并理性地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机会。

不甘失败的他找到一位朋友出资共同开了一家面馆,让自己的工厂为这家店提供面条。

2004年夏天,这家240平方米的“粮全其美鲜面馆”在上海市仙霞路开张,每天流水达到四五千元。这不仅让柴磊缓过一口气,还在冥冥中为他带来了咸鱼翻身的契机。

面馆开张后不久,在一位台湾食客的邀请下,柴磊来到台北士林夜市。闲逛中他花了30元新台币买了一款名为葱抓饼的小吃,一口咬下去,那种香脆可口又具嚼劲的口感,立即让他欲罢不能。

“如果把它带回上海的面馆中,应该会受到欢迎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将葱抓饼带回了上海的面馆,并将其改头换面定名为“台湾手抓饼”。之所以要将“葱”字改为“手”字,是因为这种小饼采用了煎制技术,成品薄如层纸,能用手一片片地把面筋撕下来吃。而“抓”字不仅从消费体验层面诠释了小饼的内涵,还与中国传统的煎饼、烙饼和葱油饼划清了界限,硬生生地细分出一个新兴市场。

此时的柴磊已经褪去了凭借一身胆量就敢闯天下的莽撞,他秉承的商业逻辑已经进化为基于理性市场的微创新。

为了让手抓饼不仅限于堂食,柴磊专门在面馆大门旁边开了一个专卖手抓饼的窗口,外卖给更多的过路人。果不其然,这款全新的小吃给柴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售价仅3元钱的手抓饼,引得食客们在专卖窗口前排起了长龙,在开卖第一天就带来了6000多元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了面馆当天5000多元的营收。

赌对了!在餐饮业摸爬滚打已久的柴磊,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可以挣大钱的项目,甚至超过了当初的撒尿牛丸。实际上,当初坚持做撒尿牛丸的两个老乡,也在柴磊离开后不久转型做了其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