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攻打锦州之时,东北野战军已经是我军各部队中兵力最盛的一个。其实不仅仅是我军,在国军当中也没有哪个区域性的部队能够拥有100万以上的作战兵力。1948年9月,东野的实际兵力为102-104万之间,因为兵员每天都在发生增长变化,所以当年的百万大军究竟是多少人,很难有一个确数。那么开战前的东野百万作战部队,是如何构成的呢?
1948年9月,东野下设12个标准纵队,也就是12个军。一个纵队具体有多少人,战斗力怎样,是和具体的部队关联很大的。就像国军的各个军,主力部队可能有3个师,超过3万人,比如第5军、第18军这种部队,都是标配3个师;而一些杂牌军或地方部队,基本都是配2个师,2万人左右的兵力。具体到东野的12个纵队,则全部都是3个师的配置,也就是说每个纵队都有3万余人的兵力,可以说是兵强马壮。而我军各个野战军的纵队编成也是有区别的,并不是限制2个师或是3个师,而是要看整个部队的具体实力、人员规模达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发展到那么多部队。同时和一支部队所处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关系,解放战争初期各野战军纵队普遍不满编,有的一个纵队还不到1万人,不到后来一个师的规模。越往后则越发壮大,成了48年的样子。不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东野在48年决战前夕兵锋之盛。
这12个军(纵队)仅仅是40万人左右,其他的东野部队是如何编成的呢?除了1-12纵队之外,东野的主力部队还有独立师这一概念,独立师是由野司直接指挥的,并不隶属于纵队,而是用作机动作战任务。举个例子,攻打锦州一战,我军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锦州一个军事目标上,打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国军的东西兵团赶到锦州,或是长春的守军突围,都会给整个辽沈战役带来变数。独立师当时就是承担了看守长春之敌的任务,将郑洞国部牢牢控制在原地。有人说,一个师才1万人左右的规模,如何执行重大战役任务?要知道,东野当年的独立师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高达15个之多,人数达15万人!这就成了东野强大的机动部队。除了独立师,兵团部还有自己独立的直属部队,类似于淮海战役时国军杜聿明指挥的徐州直属部队,人员规模也很大,两支兵团直属部队加起来也达到15万人的规模。除了上述力量外,东野还拥有独立的骑兵部队、炮兵纵队和坦克部队,野战部队总人数超过70万。(1948年9月)
剩下的30多万人是什么部队呢?原来东野的部队也并不全是一线主力,还有30余万二线部队。就武器质量和训练水平来讲,比野战部队是弱一些的,类似于国军方面当时的绥靖区部队。不过也不要小瞧了这30多万二线武装,在47-48年间,有高达36万二线部队补充到野战军主力中,后来的大战也证明了其实力。以上就是东野在辽沈战役前百万兵力的构成情况。而在战役结束后,随着解放战士的补充和武器升级,东野总兵力又得到了激增,达到13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