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唐诗》四万八千多首诗,会发现到如今流传度最高的诗作,不外乎是两种:一种是入选了中小学课本的经典;一种是入选了《唐诗三百首》的名作。这么个现状虽然对唐代几千名诗人颇为不公平,但事实确实如此。
各版本中小学课本中的唐诗,不过百首,而《三百首》也只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1首作品,试问有多少明珠遗落,有多少绝美之作被我们错过?每每想到此,都令人无限感伤。而在所有被遗落的明珠中,有一些是后世无法理解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咸阳城东楼》,为什么没能入选《唐诗三百首》,就曾引起不少人的争议。
是诗人不够有名吗?不是!且不说《三百首》的选录并非完全看诗人知名度,就说这首诗的作者许浑本身也有两首诗入选了,而且一生只写律诗的他,在七律方面颇有成就,那为什么后世眼中他这首平生最得意之作却落选?专家们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写得令人不寒而栗了,按《删订唐诗解》的说法就是:“诗人语多太过也”。当真如此吗?让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写于许浑58岁时,此时正是大唐风雨飘摇之际。诗人登上城楼,远望咸阳古城,看见风雨欲来,心中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名篇。
诗的一、二句下笔就不凡,诗人登上高楼,心中却是万里之愁,看着眼前蒹葭杨柳想起了江州老家。诗人连用“一上”和“万里”两个数量词,一个是时间之短,一个是空间之大,不但增加语气,也将全诗一下子带入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愁闷中。
三、四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被认为写得太过了的两句。这是一场傍晚的急雨,乌云初起夕阳已沉入阁后,山雨还未来,疾风已吹满阁楼。诗人纯用白描的手法,立足高档,用“起”、“沉”的动作,将山雨欲来时特殊的景象,用极具画面感的字眼表现出来,令人不寒而栗。同时它又是一语双关的,晚唐的危机四伏恰如这两句中描写的一样,令人紧张不已。
五、六两句虚实结合,山雨欲来时,鸟儿逃入绿芜、秋蝉躲入黄叶,这是诗人眼前之景。但加上了秦苑和汉宫这两个虚景,则赋予其历史沧桑。最后两句以抒情落笔,当年繁华盛事之景就不必再问了吧,如今都城依旧,渭水也仍东流不歇。诗人将这浓到化不开的愁,寄托入到了流水中,他愁的不只是眼前的山雨欲来,更是世事变幻的沉重,对此他是无能为力的,只能望着渭水东流而去。
就诗本身而言,是一篇极难超越的神作。写景时,凄美异常;抒情时,苍凉悲怆。论意境,它雄阔而高远;论知名度,“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确确实实,这是一首最不该落选《三百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