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关于赴安徽祁门、云南临沧考察调研茶叶产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报告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7-06-27 10:27:19   作者:杨
   考察组参观滇红博物馆_副本

   

    祁门红茶、滇红工夫茶及英德红茶是我国红茶类知名品牌,而祁红、滇红品牌价值的排名一直在英红之前。为主动学习借鉴茶产业优势地区的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市茶叶产业特别是英德红茶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省“扬帆计划”——清远市特色茶叶产业人才工程项目,2017年4月19日至25日,中共清远市委组织部、清远市农业局、清远市科技局、清远市农学会、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中共英德市委组织部、英德市农业局有关领导、专家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等12人赴安徽祁门县、云南临沧市考察学习。考察组先后深入临沧市凤庆县和临翔区、安徽祁门县,重点考察了凤庆县峡山有机茶公司、滇红生态产业园区、滇红集团及茶史馆、临翔区云南白药天颐茶源茶庄、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祥源茶)、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天之红)、祁红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参观、听取介绍和收集资料等形式进行考察,与当地县委组织部、科技局、农委、茶叶办等部门领导和部分茶企、茶商就茶产业发展理念、经营管理、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以及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 

    一、两地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安徽祁门红茶的基本情况

    目前,安徽祁门县茶园总面积17.9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6.1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34.1%。2016年,全县从事茶叶加工的企业近330家,加工红茶4390吨,产值8.35亿元,省著名商标15个,安徽名牌产品7个,安徽老字号2个;2016年,祁门红茶品牌价值被评估为26.55亿元,连续8年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2017年红茶类第一,并被评为“最具品牌带动力的三大品牌”(第二名)(由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选);祁门县连续四年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荣获“2014年度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荣誉称号。

    (二)云南滇红的基本情况 

    云南临沧全市茶园种植面积141.9万亩,其中凤庆县茶园种植面积达30.6万亩,占全市的21.6%,种茶农户80716户,占全县农户的88%;茶叶精制加工企业50户,初制所272户,茶叶精深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2016年,精制茶总产量达2.82万吨,产值13.9696亿元;茶叶品牌共有33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华老字号1个,省著名商标7个,省名牌产品4个;凤庆县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十大产茶县”称号,现“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滇红茶”产业发展提升了软实力。 

    (三)祁红、滇红和英德红茶的对比分析

祁红、滇红和英德红茶的对比分析
 

    二、值得借鉴的主要做法

    (一)将茶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1.认识统一,重视茶产业。安徽祁门县、云南临沧市及凤庆县在茶叶产业发展战略中,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始终坚持将茶产业定位为主导、支柱产业,从政府到涉茶企业、从领导到茶农都将其作为当地重点工程紧抓落实,积极在茶上做文章。如安徽祁门县委、县政府提出“振兴祁红”战略,紧紧围绕建设“更具盛名的中国红茶之乡和全省生态经济强县”总目标,从茶园建设、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全力推进“祁红产业发展‘2111’计划”,祁红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云南凤庆县立足“以茶富民、以茶兴县、以茶扬县”的定位,坚持把凤庆打造成为茶叶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和中国红茶之都。

祁红产业发展局牌子_副本

    2.设立管理机构,加强产业管理。安徽祁门县人民政府专门设立县直部门——祁红产业发展局,负责全县茶叶产业管理工作。云南凤庆县人民政府也设立了茶叶办公室,负责全县茶园建设和茶叶产品的加工、研制、开发、协调、服务等工作。 

    3.投入专项资金,促进产业发展。黄山市祁门县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通过补贴、贴息、奖励等方式,实施品牌、基地、质量安全监管、龙头企业培育、企业和文化旅游等战略,推动茶业转型升级,形成合力推进、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局面。4.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构建产业发展平台。两地都通过招商引资、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如安徽祁门县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入祥源茶叶股份公司,建立了安徽省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成为该县两大龙头茶企之一。祁门现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亿元规模企业3家,全国茶业百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而凤庆县推进与云南白药集团的战略合作,企业落地凤庆县,推出了“红瑞徕”品牌,建成了天颐茶源茶庄(该茶庄成为全国茶叶庄园建设的标杆);目前,凤庆县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9家,规模以上茶企13家。

DSC02898_副本

    (二)强化人才与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茶企大力引育茶行业方面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特别是茶行业方面权威、顶尖的专家学者,如安徽省祁红茶业有限公司集合了以原安徽省祁门茶厂的9位非遗传承人为代表、制茶经验数十年的核心专家技师团队,致力传承正宗非遗制茶技艺。

微信图片_20170511105948_副本

    2.实施学历教育提升素质。如临沧市除职业高中、中专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开展茶学大、中专教育外,新增了茶学本科教育,茶叶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茶叶领域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2010-2015年期间,通过茶园工、茶叶加工工、茶艺师、评茶员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11500人,茶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 

    3.高度注重科研与创新。安徽祁门县、云南临沧市、凤庆县上至政府、主管部门,下至茶企,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产学研为依托,建立健全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围绕茶树新品种选繁、栽培种植、工夫红茶清洁化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前沿课题研究,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祁门县已争取到12个国家、省、市科技计划茶产业发展项目,全县茶叶企业共授权发明实用新型技术45项,祥源、天之红相继成功研发了祁门红茶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2条,申请专利近40项,并加以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单机制茶向全程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的转变,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4.深度推进“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如安徽省祁红茶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祁红研究与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安徽农业大学祁红研究中心”和“安徽农业大学祁门红茶博士后科研基地”;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先后组建了“安徽省祁门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茶叶产业技术祁门综合试验站”。凤庆县滇红集团成立了凤庆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滇红茶科所)。

滇红集团建立茶叶科学研究院 (2)_副本

    (三)鼓励认证,加强监管,保障质量安全 

    1.强力推进茶叶认证工作。目前,祁门县持续开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茶园认证及配套技术应用,该县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茶园面积11.9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66.48%。凤庆县通过认证茶园面积占全县茶园总面积81.33%,其中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7100亩、有机茶园认证24585.9亩、雨林联盟认证17200亩,无公害认证的茶园199995亩。茶农和企业逐步形成了通过认证,强化基地管理,保证茶叶品质的共识,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2.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构建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质量可追溯管理。如祁门县大力开展绿色茶园示范基地建设,对全县公路沿线170片连片茶园实行插牌备案管理;临沧市挂牌成立了云南省滇红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升了临沧茶叶风险预警及质量安全应急检验能力,为茶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努力实施茶叶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改造。如祁门县实施清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茶叶初制加工环境,全县优化改造茶叶初、精制厂151座,购置机械设备1456台(套),有力地保障茶叶生产加工质量安全。 

    4.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凤山镇(云南凤庆县茶业的示范龙头)认真采取“一优化、二清洁、三推广”茶叶管护措施,建立基层监管机制,实现农户相互监督,引领全县茶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四)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并举

    1.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有序引导区域品牌整合优化,如滇红集团重点打造“凤”牌,临沧市重点打造“天下茶尊”、“红茶之都”、“天下茶仓”三件公用品牌,香竹箐茶王等区域名山茶家喻户晓。祁县重点打造“祥源祁门红”、“天之红”两大企业知名品牌。 

    2.注重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安徽祁门、云南临沧、凤庆县均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理顺了茶产业生产环节的各种关系,关闭了不达标企业,取缔了不合格产品,并逐步取缔了家庭小作坊,全面、快速、有力地规范了茶产业市场。 

    3.茶叶宣传力度大,手段广。党委政府引导,文化媒体支持,茶农、茶企踊跃参与,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博览会、产品展销(推荐)会,茶王赛,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斗茶”大赛、春茶评比等茶事活动,发挥电视、网络媒体作用,全方位整体推介茶产品,同时积极组团参加全国茶叶主销区的展示和营销。 

    (五)重视渠道建设,拓展产品市场 

    1.重视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如凤庆正在建设集茶叶交易、来料加工、健全商贸、仓储、商务网络交易等功能齐全的大型茶叶交易中心——中国凤庆红茶城。

    2.打造茶叶产业园,发挥聚集效应。祁红绿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已有天之红公司、祥源公司、祁门香公司、阊江源公司、牯牛降祁红庄园公司、谢裕大红茶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产业生产日渐集中,2016年茶叶总产值为8.35亿元。凤庆县建设了集商业、物流、加工、仓储、孵化等生产要素为一体,功能配套、产业链长的滇红生态产业园区(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3.国内外开馆设店。鼓励和引导广大茶农、茶商、茶叶加工企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国外开设茶艺馆、专卖店、连锁店等,祁门县启动“祁红产业‘百城千店’”申报认定工作,扩大市场影响力,全力打造有力的茶叶营销团队。 

    4.创新销售模式。大力推进电商交易,充分用好线下、线上营销平台,同步发力。祁门县已构建完成茶叶交易市场网络,祁门红茶挂牌上市标志着该市大宗农产品茶叶开始入市交易。

    (六)发挥文化引领,推进茶旅融合 

    1.茶旅深度融合。如祁门县将茶的历史、典故和传说纳入旅游景点导游词,让国内外游客在游览名胜风景的同时,领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底蕴,该县有2条“祁红精品茶旅路线”入选“2015中国十佳茶旅路线”。 

    2.建立与茶有关的展馆。鼓励引导企业将茶文化和企业文化及品牌文化有机结合,明确实施文化创造价值战略,推动茶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前,凤庆县滇红集团相继建立了博物馆、茶史馆,临翔区的和成集团建立古道留痕博物馆,祁门县分别建立祁红博物馆(公办)、祥源祁门红茶博物馆(民办),这些博物馆、茶史馆从不同角度展示滇红、祁红的起源、发展,茶的知识、历史、人物、文化和品牌,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历史荣耀、茶道表演、品茶器具、珍贵历史照片和企业文化、产品、企业品牌标准、销售网络等,进一步提升了地方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两地茶品牌推广的一条特色路径。 

    3.深入挖掘创作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注重广泛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鼓励创作、编撰、出版与茶叶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茶道作品;挖掘整理茶文化历史、典故或传说,收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诗、茶联,编排具有本地特色的茶文化节目等,不断丰富茶文化,展示茶文化。如祁门县出版了《祁红史话》;临沧市创办出版了《天下茶仓》期刊,还策划开设了《天下茶仓》电视栏目,滇红集团出版了杂志《滇红》,有力地宣传了滇红茶和滇红茶文化。

微信图片_20170511094743_副本_副本

    4.大力宣传推介茶文化和品牌。如临沧市举办了三届中华茶艺公开赛、两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临沧民族茶文化展、民族茶艺大赛、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神农祠开光大典暨全球茶人祭茶祖大会、风庆县香竹箐古茶王祭拜活动、春茶交易会、中国原生态茶交易会、2015北京国际茶业展、中华茶商临沧行、中国书画名家茶山行系列重大茶事活动。全方位展示了茶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文化品牌,提升了红茶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茶文化传播与交流,搭建了国内外茶商的合作平台,推动了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大力倡导“兴茶致富”理念。浓厚的、全社会的氛围是推动产业发展强大动力。两地均从娃娃抓起,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农民,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培训、宣传引导、亲自参与体验,形成人人懂茶、识茶、爱茶和宣传茶的良好氛围。 

    三、做大做强我市茶叶产业的建议 

    参考云南临沧和安徽祁门发展茶叶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考察组认为我市可以从政府重视、练好内功、提升品牌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推动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一)建立专门机构,设立专项资金,打造支柱产业 

    1.长期坚持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英德是我市茶叶主产区,其他县市区也正在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茶产业。建议主产区应把茶产业定位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各茶产区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树立长期坚持发展理念,认真研究出台和完善我市农资监管和溯源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和实施细则等,切实提高产业效益。如英德市应重点发展以“英红九号”为主的英德红茶产业,争取10年把茶产业发展到25万亩;清新、连山、连南、阳山县等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有机、绿色、无公害生态茶产业,用10年时间发展到10万亩。 

    2.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产业管理。是否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建议参照上述两地茶叶主产区做法,尽快在主产县尤其是英德市设立有“三定方案”的科级行政职能管理单位--茶叶局(办),负责统筹、管理当地茶产业工作,并配备8-15名专职工作人员。

    3.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出台扶持奖励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保障。建议市财政局划拨专项资金,主产县配套相应资金,从产前、产中、产后三阶段,在改造提升老茶园、建设标准生态基地、引导“三品一标”认定、推行实施清洁化改造工程、实施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加强人才引育、奖励龙头企业、技术引进与创新、产品开发、品牌宣传、推广及营销等方面予以更有效的优惠扶持和奖励。根据扶持标准和条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认定、动态管理和奖励扶持力度,每年开展评比,奖励一批优秀茶企、最具发展潜力合作社,鼓励本地企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茶企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转变。

    (二)建设人才队伍,开展科技研发,提高科技含量 

    1.充分发挥清远市农学会等社会组织的引育人才功能。人才与科技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过去二年来,清远市农学会组建了清远市农业专家团、茶叶专家工作站、茶叶发展研究交流中心和产业人才培训与示范基地等,培训了1123人次的茶产业实用人才,如茶园工、茶艺师、评茶师、加工工、营销人员等,这些人才活跃在茶产业一线,作出了一定贡献,我们要进一步扶持和激励。今后,还要加大引育产业人才力度,进一步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农学会并继续发挥学会在人才工作方面的作用,继续探索实施以农业专家联络站为核心的村级农业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茶叶土专家”、新型骨干农民和技术能手等实用人才。 

    2.以清职院农业学院为平台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的政策优势,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新模式,围绕茶叶产业发展需要,以当前我市茶叶产业的从业人员为主体,实施量身定制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鼓励学员采用注册入学、在岗学习、学分银行、终身服务的“现代学徒制”方式,争取获得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茶叶方向)的大专学历,实现校企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员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 

    3. 鼓励茶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建立茶叶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支持茶叶龙头企业主动引进茶叶科研、管理、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支持鼓励茶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机械人采茶科研,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模式,加大对良种选育、茶产品、茶品牌、茶机械、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及茶叶提取物等茶叶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研发与创新,延伸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挖掘、宣传产业优秀人才。定期举办产业人才技能大赛,进一步挖掘、宣传产业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氛围。探索建立全市茶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渠道,推动茶叶种植、采收、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增强茶叶产业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 

    (三)实施“统防统治”,建设检测中心,保障产品质量 

    1.开展“统防统治”,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以加强茶园绿色生态改造工程为重点,以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探索建立有机肥使用补偿机制,引进物联网技术推进茶园投入品“五统一”监管(即统一预测预报、统一药肥采购、统一肥培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档案记录),奖励引导茶叶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即“无公害”、“绿色认证”、“有机茶”,尤其是欧盟认证和美国雨林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力争建设有认证的茶园5-6万亩。 

    2.加快建设国家级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保障质量安全。清远已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申请建立全省首个国家级茶叶检测中心,建议加快推进该项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监督技术支撑体系,确保每一批流向市场的产品都安全可靠。 

    3.完善和推广茶叶加工的地方标准。目前我市已制定了英德红茶地方标准,但宣传贯彻力度不够,造成英德红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加强宣传推广,引导茶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加工过程,提高英德红茶产品整体质量;同时尽快探索制定笔架茶、蒲坑茶、连阳高山茶、有机茶的加工技术标准,引导茶企统一加工方式和技术参数,提高我市茶产品质量。 

    (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1.培育壮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引领和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目前,我市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20余家,仅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这些茶企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相较于祁红、滇红龙头企业而言,比较弱小。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大力整合我市现有茶叶基地、加工、人才和品牌资源,争创“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兼并、联合转让、股份合作、并购重组及“新三板”挂牌上市等形式,突破茶企业“小散弱”格局,力争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达亿元级的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快速突破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壁垒,建立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产业提升发展。 

    2.建设英德红茶国家农业产业园。抓紧落实英德红茶国家农业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打造成中国一流的红茶产业聚集区、生态英红、品牌英红、文化英红集中展示区。 

    3.系统策划与实施茶叶品牌整合和打造方案。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质量保证书,其高度决定市场的宽度。坚持以品牌化战略抓茶市场开拓,坚持走生态有机化道路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全方位扎实有效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1)强力推进英德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造英德红茶等品牌工作。研究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监管工作,探索推行“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地理标志证明基地”的经营模式,利用地理标志专业标志保护产品登记证明。(2)建立品牌联盟,用好用足“英德红茶”这个金字招牌,安排扶持资金鼓励支持我市茶企创建自主品牌,引导茶企在配合做好公用品牌的基础上,多渠道多方式打造自有品牌,形成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功能互补,企业品牌推动公用品牌发展,公用品牌引领企业品牌腾飞的良好局面。(3)加强对品牌宣传、推介、监管和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多层次开展英德红茶文化、清远茶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培训,广泛宣传英德红茶的文化内涵、产品和品牌、功能和功效等,营造浓厚的、全社会的英德红茶文化氛围,让兴茶理念深入人心。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信誉好、有品牌的茶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种类型的茶叶展销会、精心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推介会、在全国知名媒体投放广告等,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英德红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建设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鼓励支持茶企建立博物馆。国家倡导文化产业,我们要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博物馆和茶业公园,将其作为茶文化最好的载体,建立为清远茶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名人雕塑,将名山名茶名企和基地、庄园有机串联起来,打造一批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购茶等为一体的茶业公园、茶文化特色庄园、茶叶镇(村)等,促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和茶产业融合,实现茶经济、茶文化与茶旅游共同发展。 

    2.编纂《清远市茶业志》等茶叶书籍。支持编纂印制《清远市茶业志》,开展以清远茶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集整理有清远特色的茶史、茶道、茶礼、茶歌、传说等悠远源长的茶文化和名山名茶名企名人,打造内涵丰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茶叶文化、产地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消费文化,不断提升茶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渗透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3.发展茶文化及其衍生产业。挖掘、培养、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传承人以及申报英德红茶、笔架茶、蒲坑茶等制作技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思路,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国内外组织的各种茶文化交流与茶事活动,继续办好“英德红茶文化节”,认真做好“第十四届茶叶经济年会”申报工作,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斗茶”大赛、春茶评比等茶事活动,发挥电视、网络媒体作用,全方位整体推介茶产品,将英德红茶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