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清远首批扶贫改革示范村的创新实践已显成效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4-12-12 12:08:42   作者:李志杰

2014年6月,全市确定81条重点帮扶村参与创建扶贫改革示范村,随后各创建村根据实际,结合农村综合改革进行精准扶贫,并探索扶贫改革机制和模式全力开展探索实践,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村民自治、土地调整、劳务输出等方面改革创新,推进清远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通过半年创新实践,我市目前已评选出首批20条改革示范村和5条土地调整示范村,第二批示范村也即将评选出炉,届时将开展进一步的扶贫改革探索。

桂花村:“一户一法”精准扶贫

作为市委政法委、清远军分区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桂花村地处丘陵山区,虽然距圩镇仅7公里,但村集体收入项目是电站,而村民致富渠道主要是靠分散种养。该村自帮扶以来,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70多万元,其中帮助桂花村委会入股电站50万元,使村集体经济从挂扶前年纯收入1万多元提高到近7万元。而在创建扶贫改革示范村中,桂花村在“一户一法”的精准扶贫方式上进行探索,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桂花村中共有31户贫困户具备劳动力。2014年,驻村工作组根据贫困户意愿和家庭实际情况,分别举办农业技术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班。在劳务培训中,邀请劳动部门和企业参加,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招工“一条龙”服务,使该村17户27人次达成异地或本地就业。而对15户愿意在家务农的贫困户,则根据其兴趣和特长,帮助其发展种养业,分别成立了桂花村养牛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投入10万元入股村养牛专业合作社,为每户贫困户养1至2头牛,请人统一养殖,每年按15%股份分红贫困户。

桂花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了1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帮扶单位投入部分资金,让在家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经营和分红,基地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贫困户参与自家蔬菜种植,合作社无偿提供种苗、技术,蔬菜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石湖村:农产品赶上“电商”快车道

拥有户籍村民4500多人的清新区石潭镇石湖村,是当地少有的人口大村。但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超过70%的村民被迫弃乡迁移,只留下1000多名暂时无法迁走的村民。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石湖村由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对口帮扶。工作队员张立驻村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村中基本情况和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愿望、种养习惯和兴趣特长。他发现,由于贫穷落后、边远闭塞,使村民与信息、与市场脱节了。村民有好农产品都卖不出去,或因交通运输成本高而影响经济收入。

随后,张立在淘宝网申请开设一家淘宝店,专门为村民销售农产品,赶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道,为村民与外界架起了一条“连通网”。此外,还争取禅城区政府部门支持进行内部购买和社会义工开展义卖活动,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打响了石湖村农产品的知名度。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现在工作组又为石湖村申请了“美立雾山”的商标,对农产品进行打包装,走精细化、标准化、商品化之路。

除了帮助村民踏上“电商之路”外,该村还利用土地流转的形式把土地出租,并引入种养龙头企业建成了1200多亩的百合花基地和800多亩的浦坑茶基地,进行产业化经营。当地还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约100亩的“一点红”番薯基地,购买了农业机械化设备,整治了5公里的水田河道,建起了250平方米的仓库,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销售,打造本村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黑山村:边远山村变身“魅力乡村”

2014年下半年,一篇题为《远离尘世的黑山梯田》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文中详尽介绍了连山太保镇黑山村的美丽景色,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2014年国庆期间,每日超过100游客走进黑山村。

这一景象的出现,有赖于帮扶单位对黑山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黑山村属于“边、远、少、穷”山村。下辖5个自然村,共有196户、910人,其中贫困户61户、267人,2012年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34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仅7500元。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由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与连山县委统战部、连山县移动公司共同帮扶。

帮扶单位确立了“从内源抓起,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的帮扶思路,认为黑山村独特的梯田具有旅游优势,帮扶单位一方面支持贫困户购买油菜花种子、肥料,引导村民冬种油菜花,增添黑山村美景;另一方面组织种植有机稻和无公害蔬菜,并在稻田下养禾花鱼、稻田鸭,养殖山地鸡,支持开办“农家乐”等。

目前,帮扶单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黑山村进行整村推进。通过抓环境卫生保洁、制定文明公约,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使黑山村的旅游优势更加凸显,努力把黑山村建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富有魅力”的美丽乡村。

此外,帮扶单位还投入50万元为黑山村入股连山县的小水电站,每年可获4.5万元分红。再把该村一座旧的小水电站发包,每年再增加2万元收入。

湴崀村:高端会议技巧走进农村基层

半年前,“罗伯特议事规则”对于清新区三坑镇湴崀村先锋村小组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如今,该规则已成为村民们耳熟能详的字眼。

湴崀村由市审计局与市社工委共同挂扶,2014年以先锋村小组为试点,积极创新村民自治模式,通过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从治理层面寻找扶贫的有效方式和方法。2014年4月起,通过入户调查、召开会议、分级培训等手段,按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四个阶段开展具体工作。目前已选举产生新的村民理事会,搭建新农村的治理架构,实施村民自治模式,初步形成一套农村新的公共决策机制。同时,经过多次召开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新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群众自筹资金首期已达20多万元。

该村理事会成员马国荣称,该村过去也常组织成员们对村务进行讨论,但过去往往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偏离了话题。2014年8月,《罗伯特议事规则》第十版汉语版的译著者袁天鹏率队走进先锋村,改变了这一局面。

近半年来,袁天鹏先后多次来到先锋村。他认为,在当地理事会推行罗伯特议事规则,有助于减少会议的“火药味”,提高开会效率,并让参会人员更加民主。“2014年底要形成一个正式的规则,希望能够给其他理事会提供借鉴。”

除了引进“罗伯特议事规则”外,帮扶单位还引导省级财政资金30万元,入股清新区扶贫开发“双到”专项扶持基金,确保村集体每年有3万元的稳定收入。随后还投入3万多元对村集体40亩鱼塘进行改造出租。头五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5万元收入,以后每五年租金递增5%。

(原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清远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