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市华侨农场将彻底告别原有的管理体制。2014年7月22-24日,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三妹为组长的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调研。2014年7月22日召开座谈会,我市自2008年启动华侨农场改革以来,英红、英华等4个侨场已先后建镇或并镇,初步实现了“体制融入地方”,但社保、医保、养老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历史遗留和民生问题,仍制约着侨场的发展。 改革现状:华侨农场融入地方初显成效,2013年4个侨场工农业总产值10.76亿元 我市是全省侨场最多的地级市,英红、英华、黄陂华侨茶场和清远华侨农场4个侨场,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其中归侨侨眷19559人,主要来自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 近年来,我市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为主线,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目前,4个侨场先后建立了镇或与周边乡镇合并,成立了镇一级党委、政府或社区组织;场属国企逐步转制,职工全部解除劳动关系后纳入社会管理,打破了华侨农场长期封闭的状态。 据统计,2013年,全市4个侨场工农业总产值10.76亿元,平均2.7亿元,人均纯收入从3000多到7000多不等,平均5000元。与转制初的200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237.3%,平均人均纯收入增长77.3%。 发展障碍:侨场累计养老金缺口77477万元,造成英德市养老统筹基金账户赤字严重 改革过程中,养老金收支缺口、并场队非职工社保、“4050”人员医保后续缴费、危房改造房产权属等问题,成为制约侨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截至2014年6月,英德辖区内的英红、英华、黄陂华侨茶场累计养老金资金缺口77477万元,造成英德市养老统筹基金账户赤字严重。 除了巨额的养老金缺口,目前全市有并场队非职工近3000人,由于改制后缺乏必要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生活普遍困难。“4050”人员与华侨农场解除劳动关系后,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医保后续缴费成问题。 此外,虽然我市不断加大对侨场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侨场的交通、供水等公共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于周边农村,制约着侨场经济社会发展和侨民生活的改善。 推进措施:“三融入”理顺侨场管理体制重点解决民生问题 我市侨场初步实现了“体制融入地方”,但离真正、彻底的融入还有一定距离。 目前各场还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不够规范。座谈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汪耿东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将按照“三融入”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侨场改革发展,使得侨场的管理体制真正融入地方,且稳得住、不反弹。 与此同时,着力解决侨场养老金收支缺口、危房改造等历史遗留和民生问题,将侨场的水利、排水排污、道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此外,调整和优化侨场的产业结构,其中,位于清城飞来峡镇的清远侨场,将借力长隆集团兴建野生动物园等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其第二、三产业发展。 就侨场未来的发展,邓三妹表示,有关部门要针对侨场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要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将发挥省人大代表的作用,积极向省里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难点:至2015年,全市侨场尚有4575户需完成危房改造 低保户特困户等无法筹资,全市侨场危房改造任务重困难多 该座谈会上,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问题引起热议。 2012年,全省启动新一轮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到2015年我市需完成侨场危房改造7185户。2014年,省下达我市的危房改造任务是新开工2032户,完成2052户。 由于在2007年危房改造项目中,英德三个侨场仍有1844户无法办理产地产权属登记;加上集中兴建新区或新安居房,建设用地指标及规划报建申请办理手续存在困难,新一轮危改户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市4个侨场危房改造新开工534户,完成468户,分别占全年任务的26.3%和22.8%。至2015年,我市尚需完成侨场危房改造4575户。 “低保户、特困户等长期靠救济生活,根本拿不出钱来进行危房改造。”就侨场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李杰建议,将这些困难户纳入侨场所在市县每年630扶贫济困范围,帮助其修建房子。 “危房改造是个纠结的问题,剩下都是硬骨头,啃不动。”汪耿东表示,我市目前已作出年度规划,根据各场的情况,采取异地集中建设、原址拆除重建或加固改造、进城购买等方式推进危房改造,纠结的问题之一是清远华侨农场的危房改造任务是做还是不做。“长隆就要进来了,但清远华侨农场那块地2018年才动工,而侨场危房改造任务却要在2015年完成。”在汪耿东看来,现在改了,到时候政府还要面临征地拆迁等相关补贴;不改,又完成不了省下达的任务。
>>上一篇:市人大常委调研组对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下一篇:清城召开第四届政协常委会第八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