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我市有4项国家级22项省级58项市级非遗项目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4-06-19 11:10:33   作者:卢俊

清远市目前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是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瑶族长鼓舞(小长鼓舞);22项省级非遗项目,如舞马鹿、凤舞、闹花灯、豆腐节、舞被狮等等;58项市级非遗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类4项、传统音乐类7项、传统舞蹈类15项、传统体育竞技类4项、传统技艺类12项、民俗类16项。

目前全省共公布了省级项目339个,每个地级市平均数为16项,我市拥有22个省级项目,占全省的6.5%,高出地级市的平均数6项,现有的项目属于偏高水平。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粤北山区城市,非遗项目呈现传统舞蹈、技艺和民俗类居多,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特点,但也存在部分非遗项目传承无人、保护不力等问题。

1.传统舞蹈、技艺和民俗类居多,缺医药、戏曲类项目

全市2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囊括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技艺、民俗等门类。其中传统舞蹈和民俗类最多,各有7项,传统技艺有3项,传统音乐2项,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民间文学各1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都以民俗类和传统舞蹈类为主,但缺乏戏剧、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

对此,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李宗矿表示可惜,他认为传统医药类不应落榜,如瑶医就被录入非遗名录,“瑶医仍在连南瑶族自治县流传,但因为没有行医证不被政府认可,传承前景不乐观,亟需保护。”

2.58个市级非遗项目城区只占3项,部分项目得不到较好的保护

53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多分布在城区以外的县(市、区)。其中连山、连南和英德分别以13项、9项和8项名列前三,清新、连州、佛冈分别有8项、7项和5项,阳山和城区各占3项。

与广州、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不同的是,清远的非遗项目除了民俗门类众多之外,传统舞蹈非遗项目也非常之多。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陆尉表示,这与清远的少数民族特色颇有关系。

“少数民族特色是清远非遗的最大特色之一。”李宗矿说,瑶胞、壮胞等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歌舞、民俗和传统技艺等,这些都成为清远非遗项目的重要组成。据了解,“三连一阳”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在对非遗的保护上缺乏资金,虽政府已加大保护力度,但仍有一些非遗项目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3.省级以上传承人平均年龄64.2岁,部分项目面临“传承无人”的困局

截至2013年底,清远市级以上非遗代表传承人共有67人,其中国家传承人仅1人,省级以上传承人16人(含1人已故)。连南的省级传承人最多,达9人,清远市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耍歌堂”项目传承人唐买社公就来自连南。此外,省级传承人在英德、佛冈各2人,阳山、连州、连山各1人。

唐买社公今年已经74岁,但他并非省级以上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最大的是瑶族布袋木狮舞传承人赵永富,现年79岁。省级以上传承人中,“闹花灯”传承人黄振模已于2010年离世。剩下的15名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4.2岁,其中60岁以上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近七成,70岁以上的有5人。

传承人年纪偏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年轻人纷纷外出,中年人考虑收入等问题也不愿意继承衣钵。长鼓舞传承人唐桥辛二公数十年收过数百学生,目前也有十来个徒弟,但他仍不能确定哪个徒弟会继承衣钵。和长鼓舞一样,其它的一些非遗项目也面临“继承无人”的困局。

■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1、瑶族耍歌堂(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

2、瑶族长鼓舞(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

3、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

4、瑶族长鼓舞(小长鼓舞)(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遗名录)

■清远市非遗项目

清城:禾楼歌、三人燕尾龙舟竞技、凤城的传说

英德:十点梅花锣鼓乐、闹花灯、舞火麒麟、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曹主娘娘信仰、黄花醮仪、九龙豆腐、舜帝登南山传说

连州:舞马鹿、东陂腊味、重阳节“大神会”、木狮舞、瑶族高台小长鼓舞、十样锦、洗佛节

佛冈:豆腐节、舞被狮、抢花炮、鲤鱼灯、龙南武术、舞鸡公狮、接送三王

清新:禾楼歌、三人燕尾龙舟竞技、沙河鸟笼工艺、八音锣鼓、山塘腊味、太和古洞的传说、新洲抢花炮、万兴貔貅狮舞

连山:瑶族八音、瑶族小长鼓舞、炸火狮、抢花炮、舞龙灯、舞木猫狮、舞龟鹿鹤、舂白糍、舞布龙、舞香火龙、过山瑶婚礼、装古事、壮族八音

连南:瑶族长鼓舞、瑶族耍歌堂、瑶族婚俗、瑶族刺绣、瑶族服饰、排瑶民歌、瑶族扎染、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瑶族长鼓制作技艺

阳山:阳山贤令、春牛舞、凤舞、阳山麦羹

宪中艺术工作室:曺氏木雕

■保护,不是一定要让它“活”下去

“非遗发展得怎么样是它自身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让它活下来,对于那些不适应现代社会,自身很难再发展的非遗,我们要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将它的一切记录、保存下来,让大家知道这些东西存在过,是我们祖先生活的一部分。”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陆尉

■有了非遗,年轻人底气足

“存在过的非遗都应该尽力抢救,不然我们就没有根。通过非遗,年轻人才知道,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这些文化里出来的,有这些文化才有我,他们的底气就足了,多光彩!所以年轻人应该继承祖先创造的这些财富,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宗矿

(编辑:清远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