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阳山明确白莲片救灾首要任务:2014年6月2日前将受淹村庄群众全转移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4-05-30 15:35:21   作者:卢俊

气象部门预计,2014年6月2-3日将有一次强降水过程,这对仍在严重受淹的阳山县太平镇白莲片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2014年5月29日,阳山县召开会议,落实前日副省长邓海光到阳山察看灾情时的指示精神,要求在2014年6月2日前,将白莲片区需要转移的群众全部转移出来。2014年5月29日共转移群众251人,仍有1008人未转移。

尚有18个自然村受浸1008人未转移

截止2014年5月29日晚10时,太平镇白莲片区的“石崆湖”水位经过数日的下降,共降了0.95米。太平镇白莲片尚有18个自然村受浸,截止2014年5月29日晚8时,当天共转移群众251名,还未转移1008人。

“当前白莲洞退水形势不容乐观,若天再降雨,退水时间将延长,未转移村民的处境十分危险。”阳山县领导表示,转移受困群众是目前白莲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18个受灾村每一个村安排一名县领导包干负责。每个村安排3个机关干部,1—2名武警人员参与,确保群众安全转移,争取在2014年6月2日前将所有仍被淹村庄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阳山拟增加集中安置点

“这个房子泡了8天,再泡下去就很危险了,快撤离吧。”2014年5月29日下午,阳山县镇部门干部下到村中,耐心做未撤离群众的劝离思想工作。阳山县2014年5月27日从县直部门、乡镇专门抽调了150名熟悉村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2014年5月29日起又新增力量,加快群众转移进度。

群众转移后或投亲靠友、或接受政府集中安置。阳山县在救灾指挥部所在地安排了7台接送车辆,并增加班次和密度,在太平镇设置2个集中安置点的基础上,计划增设1-3个分散安置点,妥善安置转移出来的人员特别是老弱病残等特殊人员。

此外,白莲村通往肇庆市怀集县一段被毁机耕道将尽快打通,为“孤岛”白莲村开辟一条新通道。

4个医疗小组进入灾区

水位下降,更多的杂草、木头、塑料袋等垃圾继续向江咀小学方向飘去,露出淤泥的地面上可以清楚看到这些垃圾。

为了预防灾后疫情发生,相关部门开始喷洒药品,十几个喷药用的喷雾器2014年5月29日上午7点多开始同时作业,垃圾上面被工作人员撒上了石灰消毒。

白莲公路抢通后,阳山县卫生部门就组织了4个医疗小组进入灾区,4个医疗小组分别设在江咀小学、白莲村委会、白莲学校、湖洞村委会,治疗费全部免费。与此同时,两个防疫小组也展开了工作,每个防疫小组有3个人,挨家挨户去喷洒速灭净、漂白粉,速灭净用来对环境消毒,漂白粉用来对水消毒。

■白莲洞内涝区不是“堰塞湖”而是“石崆湖”,“堰塞湖”与“石崆湖”有何不同?

在大多数报道中为了追求形象和直观描述,而借用了“堰塞湖”的名义,实际上在阳山太平镇白莲片区产生的内涝区不完全符合堰塞湖的定义,而是“石崆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泥石流、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目前,白莲片区形成的内涝属于“石崆湖”,地形为天然形成,不会造成类似垮坝的次生灾害。

■白莲洞“石崆湖”怎么形成的? 盆地地貌+强降雨量+排水不足

2014年5月20日开始的强降水,给阳山县太平镇白莲片区带来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形成了积水达3200万立方米的洪涝“石崆湖”。4天之内出现这么大的一个“湖”,在阳山县的历史上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是由白莲片区的盆地地形结构、持续强降雨量、排水能力不足等三大因素交错而成。

太平镇白莲片区是四周环山的淤积盆地,周边高山峻岭而中间一带平坦,盆地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0.5公里,西北面为花岗岩结构,东南面为石灰石结构,集雨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历史上,白莲片区大多数年份均受淹严重,且每次受淹达数月,排水只能靠天然溶洞,排水量有限,退水慢,容易形成洪涝区。

1999年,阳山县在此打通山体修建了一条2.92公里,流量15立方米9秒的泄洪洞,此后受淹情况大大改善。2013年“8.16”洪灾期间,受淹最深处有6至7米,但大部分村民的房子未受淹。

2014年5月20日20时至24日20时,白莲片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四天里降雨量529.5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水位猛涨,通往白莲的唯一道路X385线多处塌方,境内31公里公路严重受损,特别是通往白莲片区一段5.2公里道路完全被水淹没,形成了一个洪涝“石崆湖”,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最深处达12米。在当地人眼中,白莲片受淹的情况并不鲜见,但像2014年如此严重的却从未见过。

眼下,受淹地区四周高中间低,只靠泄洪洞和天然溶洞排水,排水和来水平衡后实际排水量约15个流量,每小时下降1厘米,排水能力严重不足。

(编辑:清远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