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对清远胜利企业总经理于建明来说,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
2013年12月10日下午2点40分,他从市长江凌手中接过了清远乃至粤东西北地区实施“商改”后发出的首张营业执照。
其时,于建明手捧营业执照连连感叹:“从提交材料到拿到执照只用了一天时间,‘商改’让我省了不少事。”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而言之,就是放宽企业登记门槛。如果要问它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政府减了权力、加了责任;企业少了负担、多了自由。
而一张营业执照变化的背后,则是清远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成效:市场主体发展呈井喷之势
“两公婆,一间店,一年赚个十几二十万。”这是流行在清远投资创业者中的一句话,也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带给群众最实在的期盼。
27岁的何海辉,在清远从事箱包销售,他的期盼正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而实现。此前,因启动资金不够及所租房屋无法出具有效场地证明,何海辉费时近2年,迟迟难圆创业梦。
当他从报纸上看到改革新政的消息,决定重提计划。2014年1月12日,他走进市工商局办事大厅,仅用一天时间,便拿到了营业执照。
这张看似和以前相差无几的营业执照,却记载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它不再登记经营范围、注册资本,一般经营项目可以直接经营,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申办执照时不收取验资报告等。
除此之外,“零首付”办理登记、允许“一址多照”、年检验照改为年度报告……改革新政降低了登记门槛,像何海辉一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13年11月1日全面推行商事登记改革以来,民间投资创业热情高涨,全市新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4759户,同比增长30.1%。
“受理、审核、发照,现在95%的行政审批业务直接可在窗口一线完成,90%以上的登记业务当天办结。”市工商局局长苏旭光表示,商事改革在我市试水后,企业登记注册前置审批项目减少72.5%,办结发照提速率达86.42%,市场主体发展呈井喷之势。
■亮点:部分内容比莞穗更宽松
不破,不立。
清远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当做课题来研究实践,已有近两年的时间。
2012年6月,省政府批准清远开展企业登记制度改革试点;2012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清远市企业登记改革实施方案》;2013年8月,市工商局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登记服务工作的意见》;2013年11月,市政府印发《清远市商事登记改革实施方案》。
行政审批种类多、条件高、效率低……以往的企业登记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重审批、轻监管,导致行业监管缺位,整体监管效能不高。
2013年7月,一份来自投资者的投诉信更是引发了全市营商环境大讨论。
市长江凌条分缕析后,认为投诉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远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招商引资的有效性还没有根本性的破题。随后,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贤林也直批我市的营商环境整治非抓不可。
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怎么改?政府、社会、市场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政府部门该管什么,怎么管?商事登记制度的出台,迈开了探索的步伐。
低门槛、零收费、高效率,在何海辉眼中,这些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最大红利。“过去,经营场所和资金一直是创业办公司很难迈过去的两大门槛,办照前的准备至少要花三四个月,甚至更多。”何海辉说。如今,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放宽,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实行,让何海辉能够以认缴5万元、设立公司时实缴零元的方式注册公司,而不会由于一时缺钱就限制你创业。
“比起场地和资金,先照后证更是一大突破。”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科科长朱祖志认为,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但是流程制度的改变、职能的重新划分,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办事方式的改变。
以前要想开间小食店,必须办齐环保、消防、卫生等各项前置许可后,才能拿到营业执照,现在则理顺了商事主体资格与许可经营资格的关系。“由于没有营业执照而无法筹备厂房、员工,因此达不到许可经营资格条件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与此同时,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商业登记改革的唯一试点市,清远“商改”的内容,部分甚至比东莞、广州等珠三角试点更宽松优越。
如:我市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而东莞仅限于50万元及以下的公司可以零首期出资;我市允许商事主体将住宅改变为办公用途,也可以办理“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而东莞不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登记,广州不允许“住改商”办理登记。
诸多变化,不胜枚举。有观察人士笑言,旅馆创立微软、车库诞生“苹果”的奇迹,也许会因为制度的变化而成为现实。
■难点:整体配套措施不完善是亟需突破的障碍
然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及主体广、部门多、影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变。
“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很容易,但后续监管如何跟上?这是个大难题。”在江凌看来,如何更高效地梳理应用大量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宽进”后怎样有效强化后续监管?如何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决定着改革的走向与前景。
目前来看,改革遇到的问题也多现于“新旧交替”的制度衔接上。比如“前置审批”改为“后续审批”后,一些行政审批部门对于“谁审批、谁监管”的理解和认识尚有不足,监管领域仍有缺位;如何防范出现类似珠海新制度下黑网吧频频冒出,以及怎么杜绝企业“抢跑”开业等状况,则对“宽进”后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续许可审批不提速,就算能快速取得执照也无法生产经营。”苏旭光也坦言,改革创新性与合法性存有冲突、整体配套措施不完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不均等,仍是我市“商改”亟需突破的障碍。
面对问题,“商改”推动者积极应对。
2013年底,市工商局配合改革牵头草拟了《清远市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建立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永久载入异常名录企业或不得再经营。
而对于实现“严管”最为关键的商事主体监管信息共享服务电子平台,由于经费不足,目前该平台建设进度受限。同时,其涉及审批部门众多,需要纳入的审批信息量庞大,同样亟需各方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应对。
■前瞻:政府监管的难度和责任变大、变重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范围内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即将启动。
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商改”的唯一试点,清远通过体制内创新,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清远特色的改革路径,也为日后粤东西北其他地级市的“商改”确立了范式,起到了引领作用。
回溯清远的“商改”历程,有业界人士认为,“商改”是在自我革命,通过工商部门的率先改革,可能会带动整个政府行政职能的调整和改革,监管、服务群众的方式也要发生重大的改变。
“创业的门槛儿低了,政府的权力小了,监管的难度和责任却更大、更重了。”另有观察人士认为,“商改”其实是在做加减法,政府放权,企业减负,这是一种颠覆性的转变。
怎样“放得开”又“管得住”,如何找准“宽进”和“严管”的平衡点,实现前端放开和后端管制的有效对接,清远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所幸,主动“革自己命”的速度和勇气已在,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已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一小步,剥掉了多年来缠绕在工商登记制度上的种种束缚,也昭示着我市营商环境的大进步。
相信不久的将来,当1元公司遍地开花、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发时,前行中的清远,创新、创业会是常态。
>>上一篇:扩容提质:燕湖新城重塑城市核心-清远信息港
>>下一篇:五级联评:党建考核全市铺开-清远信息港
-
90 2021-08-31 17:19:18
-
62 2020-09-09 16:57:39
-
127 2020-06-05 11:32:51
-
138 2020-05-08 10:22:57
-
182 2020-01-09 15:40:21
-
191 2019-12-03 15: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