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清远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4-01-17 19:58:55   作者:

2014年1月16日,清远代表团举行的媒体开放日活动,清远市32位省人大代表出席,来自香港、省、市的12家新闻媒体记者围绕广清一体化、商事改革、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少数民族林业生态发展和基层医疗人员流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提问,广清一体化成为当天媒体关注的重点。

1 广清一体化:广州对清远的对口帮扶,不仅是帮扶关系,也是合作关系

记者:2013年11月,省委、省政府调整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关系,由广州对口帮扶清远,两市拟2016年全面建立广清两市合作机制。广清一体化实施方案目前签署进度如何?广清将具体在哪些方面展开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什么独特之处?

省人大代表、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广清一体化的概念是2012年3月份提出,当时清远党政代表团在广州学习,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主动提出的,具体合作内容包括: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事业与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生态环境、人才合作和食品供应方面的合作等。

广州和清远有很大的历史渊源,清远的南部地区曾经由广州市管辖。广州和清远地域相连,人缘相亲。这些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清远与广州的联系越来越密切。2013年12月31日下午,广清召开两市党政班子的第一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讨论通过了对口帮扶的方案。目前,广州市对口帮扶的人员工作也已经到位,对口帮扶的指挥部将于近期正式开始运转。

广州在国内是相对发达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市场经济资源,清远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发展空间。大家非常关注的广清城际轨道2013年已经正式开工。现在,我们正在谋划佛清从高速(广州的北四环、清远的南一环)建设。广州市有丰富的社会事业与社会公共关系服务资源,而清远在社会事业与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尚有很多不足的环节。两市在探讨下一步对口帮扶与合作的过程中,将把社会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合作内容。

在生态环境方面,清远属于广州的上游,是珠三角、广州水源保护地。2013年已经确定从清远市的北江引水作为广州北部的饮用水源。人才合作方面,广州市各个方面人才资源非常丰富,而清远市面对的难题就是人才短缺,通过对口帮扶,以培养引进有利于清远发展的人才。食品供应方面,广州作为有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一年的食品消费超过1500亿。清远是广东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市之一,有丰富的食品资源。清远可以作为广州水源的涵养地、菜篮子。

广清一体化本身就是独特之处。广州对清远的对口帮扶,不仅是帮扶关系,也是合作关系。清远发展得怎样,选择怎样的发展路线,都会直接影响到广州。两市是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关系。目前,清远与广州的发展水平差距还是非常大,但是清远也有广州需要的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概括起来说,广州为清远提供发展的市场资源和公共服务,清远为广州提供生态资源和发展福利。

2 旅游资源:清远成为广东旅游强市的目标可以期待

记者:清远的旅游资源很丰富,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2013年,第八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也在清远成功举办。但长期以来因缺少龙头旅游项目引领,清远旅游面临“星星多,月亮少”的尴尬。从2013年开始,我市提出要打造“月亮”工程,请问目前进度如何?如何规划做强清远旅游产业?

省人大代表、清远市市长江凌:在广东来说,清远的旅游资源是最丰富多样的,也是国家4A级以上景区最多的城市。旅游发展的条件非常好。同时,我们靠近珠三角这个庞大的市场,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但这些条件并没有让清远成为旅游产业强市。

2013年,清远的游客量超过3千万,但是旅游收入不到200亿,来的人不少,但效益并不高,说明我们整个旅游结构还不行。清远的旅游资源准确来讲,是满天星星没有月亮。这种结构带来的大项目少,能够拉动产业链消费的项目少,能够留住游客的项目少,2013年3千万游客留下来过夜的只有700万,大量游客都是当天来当天走,在当地增加消费不多。

目前,我们正在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培育大的旅游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3年,清远与长隆集团成功签约,长隆集团准备在清远投资300亿元,打造超大型的森林主题公园。现在,我们把长隆作为龙头项目,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新的规划。我相信清远真正成为广东旅游强市的目标是可以期待的。

3 商事改革:零首缴可办照,当老板更容易

记者:2014年是改革年,清远也是改革的先行地。2014年在商事制度上,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招商与营商中,清远有什么改革举措?

省人大代表、清远市市长江凌:从2013年开始,为进一步改善清远的营商环境,特别是为了让广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清远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采取了三条比较重要的措施。

一是提升企业的通关效益,对现有的陆路通关口岸进行升级改造,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也采取系列措施,帮助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提高通关效益。

二是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益,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目前,我们正在采取措施,提高出口退税效益,降低企业成本。

三是从2013年9月开始启动商事制度改革。过去,我们采取的是“先证后照”的方式,商事主体要进入市场,需要先取得各种许可证明方可办理营业执照。2013年11月正式施行商事改革,所有商事主体直接到工商部门便可领取营业执照,不涉及许可的项目可以自己直接命名,涉及许可的便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把大量的商事主体释放出来,大大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

在配套改革方面,我们把过去注册资本的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比如一个股份制公司,按规定注册资本在登记之前,通过验资机构的验资,至少打入500万注册资本,还会产生其他实际成本,加大企业成本负担。现在是“零首缴”便可把营业执照办下来,然后根据经营需要,再逐步到位注册资本。

此外,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步放宽,只界定经营范围的大类,企业的经营更灵活更有空间;对商事登记注册地也放宽,允许一址多照或一照多址,允许商事主体在住宅里面作为办公场所,降低其运营成本。同时,把过去年检方式改为报告方式,减少年检成本和人力物力。这几项改革大大释放市场活力,当老板变得更容易。商事改革以来,在市一级2个月的施行效果来看,商事登记主体同比增长76.6%,效果明显。接下来,还会加强后期监管完善改革,让整个管理更为清晰透明。

4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不注重城市发展质量提高,扩容没有意义

记者:“燕湖新城”可谓是近段时间清远的一个热门词汇,媒体上有很多关于燕湖新城的新闻报道。燕湖新城的建设,对清远的扩容提质影响巨大,清远人民十分期待。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燕湖新城项目现在的进展情况,并预计下不久后清远发展的蓝图。

省人大代表、清远市市长江凌:清远规划“燕湖新城”主要是有两个考虑,一是通过燕湖新城的建设完善、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使中心城市对各类生产要素有更好的聚集能力,以推动产业发展整体的机制。二是通过燕湖新城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在更大的市域范围内,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在燕湖新城推进建设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扩容提质的问题。扩容提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只注重扩容扩张,不注重城市发展质量提高,这种扩容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达到产业提升与区域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推进燕湖新城建设和壮大城市规模的同时,下了很大的力气提升现有城区的质量。

目前,我们规划了4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里面规划了7公里的起步区。按照规划,我们希望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45平方公里的路网,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起步区。目前,整个城市新区的规划已全部完成,所有市政道路规划全部完成。首批市政道路已经开始施工。

5 少数民族林业生态发展:建议将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至50元以上

记者: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林业正从以木材生产转为自然生态建设的模式转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省人大代表,您对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发展,认为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

省人大代表、连南瑶族自治县农机安全监理站职工房玉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出台和中央十八大后,林业发展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林业的性质也进行了重新定位,林业正在从以木材生产转为自然生态建设的模式。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其国土地面积186多万亩,林业用地总面积160多万亩。而森林面积达152多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5%,森林覆盖率达82.1%。林木绿化率达86.2%。少数民族地区林农,一年主要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林木的采伐。

针对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和林业发展、林农增长的要求,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长效机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将每亩的补助从20元补至50元到100元以上,并且不建议采用激励性PK的办法每年增补,尽量减少省、市经费管护。二是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将封山育林地区、石灰岩脆弱的地区、风景林区、水源涵养林地区,开发旅游地区及旅游道路第一重山、连片种植20亩以上观赏植物区等列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同时,要加大造林补贴力度。采取实际验收造林数的办法植补到造林户(林木有权者),从每亩补偿100元,增加到每亩150元至200元。

我省三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典型山区县,大多林农对森林资源依赖性较强,采伐林木为其主要经济来源。为进一步实现林区转型升级,加强林区生态保护,我建议省设立林农生态产业转型发展转移资金,把纯林农列入生态补偿对象,着力改善民生,帮助林农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保护生态为主,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6 基层医疗:建议加大医疗资金投入,减小乡镇卫生院的资金压力

记者:本次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清远从2010年到2013年,4年时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人员达到623人。您作为基层医疗系统的代表,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对政府有哪些建议?另外,对老百姓经常提到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您又是怎么看的?

省人大代表、英德市东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谢思忠:基层医疗系统人才流失与“看病难、看病贵”,其实是一个问题。曾经一段时间,我们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是压在群众身上的沉重大山。但是近期,随着医保支出的提升和大病保险的推开,老百姓看病得到了保障。现在的医疗支出在收入支出比例中逐年下降,跟以前比,我们现在是看病不贵。

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现行的医保政策,看病支付比例增加。大量人民群众涌上好医院,享受好的服务,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逐渐变得更加突出了,如此持续下去,新一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会出现。我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的资金投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基层医疗的医护人员培训和对口帮扶力度,希望每次帮扶都不要蜻蜓点水,减小乡镇卫生院的资金压力,让群众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