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第二届茂县李文化旅游节拉开大幕。开幕式上披露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截止2018年,茂县李种植面积已达8万余亩,年产量近15万吨,全县农民人均实现增收达1万元。”2008以来的十年间,茂县从“特色果、绿色菜、生态畜、道地药”为主要抓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田园“革命”。
开幕式现场 摄影 刘国兴
如今,农业人口仅10万人的茂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近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5000元,纵向比较为历史之最,横向比较为阿坝州第一。“十万八万起步价,三五十万一般般,一二百万不稀罕。”这是茂县李子核心种植区特别是高半山核心种植区农民家庭收入的真实写照。
茂县地处川西北高原阿坝州东南部,距成都和九寨沟分别是169公里和240公里,是九寨沟旅游西环线的枢纽聚集地和成都前往大九寨、大草原、大冰山、大藏羌旅游区的重要过境地,加之茂县本身是全国最大的羌族人口聚集区和羌文化展示体验核心区,境内的松坪沟、九鼎山、黑虎羌寨、坪头羌寨等景区点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发展旅游曾一度是茂县官方和民间不二的选择。
获得第九届农交会金奖、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的“茂县李” 摄影 刘斌
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期依据“木头经济”的茂县乃至整个川西高原的各州县都面临产业转型的大风口。同年,国道213线贯通,成都至九寨沟交通缩短至8小时左右,九寨环线旅游业步入几何倍数式增长期,短短三年时间,九寨沟旅游人数即从30多万增长到100多万,过境茂县的游人车辆络绎不绝,接待产业机遇不期而至。仅用数年时间,茂县旅游住宿从400余张陡增至10000张以上,过境经济让茂县人初次尝到了旅游的大甜头。
旅游时代以前,茂县除了“伐木”,另一大收入来源是特色农产品,茂汶苹果、茂县花椒名扬八方,但名气虽然大,受交通、信息、物流等的限制,产业规模和产业收益有限,难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突如其来的旅游机遇,给茂县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到本世纪初的高峰年,茂县每年仅接待九寨沟等景区过境游人的规模就达百万人次,成千上万的茂县人成为了九环线上的淘金者。
采摘活动现场 摄影 刘理科
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各种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茂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气候优势所带来的发展后劲逐步显现,特别是充沛的阳光、特殊的土壤、良好的温差、适宜的湿度等为茂县在旅游接待业之外孕育了另外一条优势产业的康庄大道,这就是特色生态有机型农业。
2008年起,茂县借地震灾后产业重建的良好机遇,正式实施两个“两手抓”战略。第一个“两手抓”就是一手抓过境游,另一手抓目的游;第二个“两手抓”就是一手抓传统农业改良,另一手抓新农业品种引入。这当中,抓目的游的大动作是重建中国古羌城、加快开发九鼎山和松坪沟,抓新农业品种引入则是试种并推广羌脆李。为了保证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具科学性和务实性,茂县迅速与四川农业大学等专业机构达成战略合作。
捧着丰收的李子,茂县农民笑开颜。 供图 茂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自此,茂县经济在历经“木头时代”和“过境旅游”后,正式步入“两条腿”“四个抓”的新时代,李子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在羌乡大地喷薄而发。
吕秀兰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农业专家,现任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从2008年开始试种,到最近十年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吕秀兰和她率领的团队一直在为茂县李的发展提供前沿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她坦言:“茂县人民很有远见,也很务实,大家都在一门心思搞旅游的时候,他们没有忽视农业,几届党委政府一条心,硬是把李子产业做大了,作为专业工作者,我十分欣慰。”
正在摘茂县李的羌族姑娘 摄影 刘斌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家力量坚强支撑,政策支撑不断汇聚,茂县这场以“李子”为主题的“田园革命”一路捷报频传。国家农业部将茂县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推进县,四川省政府将茂县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基地强县和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县;茂县李获地理标志登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并获第九届农交会金奖、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的茂县,并没有忘记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近年来,为防止“李子”市场供需出现大的“变脸”,茂县悄然推进了李产业“里子面子”工程。“面子”工程即依托茂县李一流的生态环境、口碑和品质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创建计划。“里子”工程即从田间地头的源头抓起,提前计划品种改良、技术更新和立体增效等手段。
果农们采摘茂县李 供图 茂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在茂县果蔬种育园,不仅培育有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李子种苗,还培育有未来可能替代李子且发展前景更好的果树种苗。在各个李子示范基地,有机改土、绿色防虫、喷雾灌溉、多头高换等新技术广泛推广。而“树上果、树下菜”、“树上果、树下药”等立体套种种植模式也渐成主流,甚至部分农民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两种以上高效果树的间替种植,还有的村寨实现了四季轮熟的高产收益。这些防患未然和提质增效的措施,为茂县农业的长盛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磨一剑”。李产业给茂县农村带来的变化,除了收入上的迅速增长,更在于让高原山区的乡下生活完全改变了模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茂县农民而言,不再是梦想,因为他们已经走在了路上。
采摘活动现场 摄影 李传亮
离县城20多公里的永和乡永林村,村民谢昌友家有5口人,种了8亩李子,又在李子树下种了莴苣、海椒和花菜,去年收入了8万多元,算是茂县种李农民的“起步价”。儿子在县城念书,当前正准备在县城买房,这在10年前,城里买房连想都不敢想。他说:“我们同村的白明文,去年光李子收入就20万元,加上李子树下的菜,差不多有30多万的收入。
三龙乡勒依村离县城40多公里,但却是高半山李子主产区,这里的红脆李最后一批上市,价格也更好。村民杨清伟家有20亩李子树,前年卖了50多万,去年也卖了50多万,估计今年要卖60来万,家中6口人,两个娃娃都在县上读书,“等娃娃大了,就在成都给他们买房。”他说,“以前种粮食种土豆,一年到头也落不了几个钱,好多娃娃都没法念高中大学,提前就去打工了,现在家家都把娃娃往学校送,本地的村小、乡小、乡中还看不起,尽往县城、成都送,不一样了!”
李树下的羌家姑娘 摄影 李里
县城边上的南庄村,一共有7个组,这里是李子核心基地村,配备有大量的冰雹人工干预设备,乌云一来,到处都是隆隆炮声。刘继明是勒石组村民,种有30亩李子,还在异地投资了一个种苗场,一年收入100来万,谈到这些年的变化,他很自豪:“我们村5000人,李子年产上亿元,人均2万来块钱。”他还透露,全县79个出租车顶子,80多万一个(辆),我们组(勒石组)就买了9个,全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娃娃基本上在县城或省城读书,外头(城里)买房的多得很。”
采摘茂县李的游客 摄影 刘国兴
由于经济收入的快速增加,整个茂县农村的民生领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最难堪的就是李子核心区的村小、乡小和乡初中。距县城15公里的沟口乡也是种李大乡,沟口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何太林说:“沟口小学现有26名教师,学生只有50个,差不多一个老师教两个娃娃,周边一些村小、乡小、乡初中,师生比在1:2、1:1、2:1的现象很多,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年级断层。”
人去哪了呢?大部分在县上,一部分在省城和其他地方。“种李子挣了钱,村民就特别重视教育和医疗,乡下的条件他们看不上了,就到城市去读书去看病,娃娃去读书,老人就去照顾,有的干脆在学校附近买个房子。”何太林坦言:“我们乡卫生院有6名医护人员,平均一天门诊量达不到一个,很多种李子的高半山乡镇都有这种状况。”
一场种李的田园革命,竟不经意间改变了农村基层学校和乡村医院的“命运”,曾经遥不可及的城里人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羌山农民可以实现的梦想,这是茂县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一心一意谋福利的结果,更是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迈向伟大复兴在川西高原山区的一个鲜明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