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悠长,又下南洋,时光用千年计,跨度以万里丈量。从前的人们漂洋过海“下南洋”,到如今越来越多金融科技企业得益于“一带一路”汇聚于此,这是南洋华裔的百年记忆,亦是这个时代往来变迁的缩影。』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被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
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政策鼓励广大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机构纷纷开始探索东南亚市场,掀起新金融行业“下南洋”的新潮流。
这股热潮延续至今,已有包括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恒昌、宜信等在内的十余家金融科技企业深耕其中,新金融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南洋刮起中国金融科技风
事实上,金融科技企业出海东南亚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2012年,互金行业的资深玩家蚂蚁金服,就成立了国际事业部,通过收购的方式,逐渐将印度的Paytm、泰国的AscendMoney、菲律宾的Mynt等支付公司收入囊中。2017年11月,蚂蚁金服与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达成合作。
除了蚂蚁金服之外,京东早期与东南亚大型零售商尚泰集团合资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并于2017年投资了越南知名电商平台Tiki.vn。
另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恒昌则在2018年进入印尼,并于2019年4月获得OJK注册号,成为印尼科技金融协会(AFPI)的新近成员,主要在印尼开展贷超、催收和现金贷等业务。此外,恒昌100%控股的菲律宾公司2019年成功获得了Lending和Finacing两张牌照,并于2019年4月加入菲律宾金融科技协会。
此外,陆金所于2017年7月正式进军新加坡市场,成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2018年,陆金所获得由MAS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
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如宜信、品钛、凡普金科、同盾科技等企业也都在不同时期进入东南亚地区,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因地制宜,进行科技、产业、资本的整体输出,逐步在当地建立起适合国外的新金融发展土壤,通过“中国模式”为当地带来更具有普惠性质的金融服务。
近日恒昌联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的首份《东南亚金融科技的现状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再次印证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出海偏爱东南亚国家。根据报告,目前已有超过10家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不同的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布局,品牌升级和国际化战略蓝图得到不断推进。
另外,报告显示,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的金融科技投资额也逐年攀升,2018年东南亚金融科技行业投资总额超过110亿美元,比2017年57.5亿美元增长近一倍,交易再创新纪录,越来越多公司将注意力聚焦在东南亚地区。
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随着金融科技力量在东南亚地区不断壮大,从2014 年开始,金融科技展露出高速的增长态势。到2018年,东南亚的金融科技在交易融资方面迎来创纪录的一年,整体增长了143%。可以说,金融科技下南洋正在谱写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历史。
图片来源:《东南亚金融科技的现状与发展报告》
不过,报告在分析金融科技发展现状时也提出,目前东南亚各国金融科技发展分化现象相对明显,其中:新加坡表现最为亮眼,各领域发展呈现全面领先的优势,连续多年被各大国际组织及机构评选为最具金融科技发展实力的地区之一;而印尼、菲律宾作为新兴金融科技市场,具备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普及率高的优势,发展潜力十足;此外,越南、柬埔寨等国尚处于萌芽阶段,金融科技开展业务有限 ,未来期待资本力量助推初创企业发展。
世界之大为何偏爱东南亚?
从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眼下,不管是以BATJ巨头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平台,还是以陆金所、恒昌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出海”,首站都不约而同地选在了东南亚地区。这不是巧合,而是势在必行。
首先,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但征信体系薄弱,市场需求潜力大。报告提供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数据显示,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为6.4亿,比整个欧盟的总人口还要多1亿;同时人口结构年轻化,劳动力成本较低,平均年龄中位数仅28.8,比中国低9岁;约4.2亿人口的年龄在40岁以下。
整体来看,东南亚多国中除了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传统金融服务能力较弱,而随着经济发展,金融需求正在快速释放。
其次,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为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的友谊之邦,同时也是是成为我国海上“一带一路”的第一站。2013 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在政策的鼓励下,许多行业开启海外业务,主动对外布局,越来越多企业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出海的首选之地。
除上述一带一路政策的助力和东南亚人口红利外,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经过了多轮蜕变后,在风控和运营方面上已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科技力量的不断升级也更有利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为企业开辟海外战场增加了更多底气。
简单来说,众多金融科技企业纷纷进军东南亚,正是看中了东南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可复制中国经验的可能。同时随着国内监管环境趋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领下,尽早出海,寻求海外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出海发展背后隐忧显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上述金融科技企业虽然将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金融服务推到了东南亚市场,在改进当地金融服务效率发挥着巨大潜力,同时我们也看到,蚂蚁金服、恒昌、陆金所等金融科技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当地监管部门的认可,他们确实在积极响应和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上做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锦上添花。
但是,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金融科技企业出海东南亚在拥有无限机遇的同时,各种隐忧也开始显现。
综合起来看,这些隐忧主要表现为“水土不服”现象难以避免。要知道,东南亚地区更多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统一的市场,其各个国家的历史国情、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差异较大,金融监管的政策和信用环境也各不相同。
以前述报告中提到的印尼市场为例,受 OJK 监管的P2P注册备案条例,仅2018 年一年当地监管就推出了许多无法预期的新政和具体要求,使得部分已上线运营的P2P平台不得不下线或进行大幅重组。2019年4月24日OJK 宣布,有144 家实体公司在没有注册或取得执照的情况下,非法进行现金贷业务,OJK公开列出了这144家的名单,并责令他们停止运营,从名单上能够看出,其中不少是中资背景的网贷平台。
而菲律宾虽然没有具体的 P2P 牌照和监管政策,但对借贷的出资人和注册资本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此外其即将出台众筹监管条例,这也会对网贷行业的发展产生直接而较大的影响。恒昌首席战略官翟南宾博士在东南亚金融科技发展机遇与监管环境研讨会上谈到:“在东南亚各国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中资企业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了解与适应当地监管政策、营商环境、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诚然,面对国外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仍需努力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蚂蚁金服、恒昌、陆金所等金融科技企业凭借自身实力取得了OJK注册号和当地相关金融牌照后,未来只要更好结合国内市场上的实践经验,加以创新升级,将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充分融入国际文化和市场环境,按照当地监管要求,合法合规经营,就一定会在未来东南亚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丝路悠长,又下南洋,时光用千年计,跨度以万里丈量。从前的人们漂洋过海“下南洋”,到如今越来越多金融科技企业得益于“一带一路”汇聚于此,这是南洋华裔的百年记忆,亦是这个时代往来变迁的缩影。走出国门,打造中国名片,在东南亚地区取得出海成就和经验之后,还将有多少企业以此为基础进入更多更大的国际市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