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码头通过与多方合作、有效协同,降低获客成本、运营成本,控制风险,实现了成本和风险的“双降”
2019年伊始,央行先后出台了两项信贷政策促进普惠金融:1月2日,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1月4日,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解决小微企业、三农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普惠借贷机构的重点攻坚目标。而这一难题的核心题眼则在普惠借贷风控成本的居高不下、盈利难,亟需商业模式的创新。
以此目标为努力方向,银码头开放聚合式借贷服务模式的实践,将过去由单一机构独立完成的诸多信贷环节模块化,搭建金融科技为基础的开放式平台,银码头通过与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在内的多方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融入各业务环节,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为三农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服务解决方案。
针对资金成本高导致的融资贵问题,银码头通过与多方合作、有效协同,降低获客成本、运营成本,控制风险,实现了成本和风险的“双降”。试点阶段低息三农贷款产品的年化总成本不高于6%,有效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针对客户信用风险大导致的融资难问题,银码头采取了共同担保方式分担风险。针对三农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需要外部增信的问题,引入专业增信机构风险共担,共同化解农民抵押物少、农业信贷风险大的难题。
除此以外,在金融科技方面,银码头也进行了大量系统优化、流程精简,以及改善传统信贷模式融资慢的弊端。例如,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审批,快速完成审批及放款;委托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出面进行资料收集和签约,银码头与借款人无新增沟通环节。同时,通过网页即可完成申请,未来将支持借款人全线上操作。
结合自身长期普惠金融实践经验,银码头把“聚合模式”这种成功应用于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逐步尝试应用于三农。即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构建开放式的聚合借贷服务平台,凭借标准化的聚合机制连接场景方、增信方、资金方等多类信贷业务参与主体,共同为普惠金融人群服务。
银码头聚合模式下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各方服务普惠金融人群的能力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银码头促动信贷服务逐步实现从“普”到“惠”的裂变,有助于为传统金融机构这个“主动脉”到末端的普惠金融人群之间打造有效的“毛细血管”体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远非提供资金这么简单。银码头聚合模式的潜力在于这种基于借贷链条的金融生态圈,除了满足资金需求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众多经验丰富、业务下沉的农业专业机构扩展服务的外延,银码头帮助人群金融能力、产业能力提升,帮助三农向产融结合的现代化产业链发展,促成产业升级。一旦可持续商业模式打通,普惠金融将不再是难题,而是用户、产业、社会三赢的大好局面。银码头踏实“修沟渠”,通过普惠金融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化、链条化发展等更重要、中长期的需求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