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星座 > 正文

李伟:BCI数据下滑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趋缓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5-02-16 17:10:47   作者:gdqy

从2011年9月开始,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与经济研究中心连续针对在校学员和校友企业进行经营状况调查,先后34次发布“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usiness Conditions Index ,简称BCI)”,以反映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宏观经济和公司经营的月度预期。

最新一期的BCI是2015年2月的数据,与2015年1月的54.9相比,BCI在本月降至53.2(50为指数的分水岭,以上代表乐观,以下代表悲观)。在过去的13个月中,BCI虽有起伏,但在趋势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下滑,2013年12月的BCI为69.6,但最新的为53.2。目前BCI还处于50以上,但与50较为接近。

另外,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BCI曾连续7个月下滑,2014年7月的BCI甚至跌破了50。根据我们的统计,自2011年9月开始,BCI滑至50以下的局面总共有4次,上次BCI跌破50是在2012年10月。

BCI的下滑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趋缓,这和政府的数据相符,也与市场的感受一致。从微观上说,BCI表明了受调查公司在销售、利润、融资和库存上的短期预期(除了融资环境指数外都是对未来6个月的预期)。因此,BCI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先行指标。

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

我们发布的BCI,由四个分指数以算术平均的方式构成,分别为:企业销售前瞻指数、企业利润前瞻指数、企业融资环境指数和企业库存前瞻指数。

数据显示,上述四个分指数本月出现了全面下挫。销售前瞻指数由2015年1月的69.9微降至69.5;企业利润前瞻指数从1月的58.1跌至55.8;企业融资环境指数为40,比2015年11月的41.7有所下滑,不过该指数长期低于50,上次该指数超越50还是2013年6月的事;最后,企业库存前瞻指数本月逆转了上行的趋势,由47.1下滑至40.7。

回顾过去一年的中国经济,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感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2014年中央政府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是7.5%,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是,全年中国GDP增速为7.4%(这是过去24年以来的最低值)。虽然政府早就表态不会将7.5%作为一个硬性的指标,而且7.4%的增速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中仍是一枝独秀,但这被普遍看作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明确信号,一股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讨论在社会上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中国经济的放缓到底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假如是周期性的,那么7.4%的增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这种经济增速下滑往往是暂时的,政策调整后经济增速会再次上升。比如1989年和1990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速仅为4.1%和3.8%,但在此之后,中国经济再次腾飞,1991年和1992年的数据为9.2%和14.2%。但假如是结构性的,那么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出现明显的下滑,而且这将是不可逆的。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指的是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也就是说,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一种理想状态,假如实际经济增速与之相符,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假如实际经济增速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那么这会造成通胀、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假如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那么这会推高失业率、打击市场信心、将经济体拖入通缩。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可以改变的。当劳动力供给、资本供给或生产率发生改变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会发生改变。

目前,关于中国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多少,各方有争论。例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和陆旸在2013年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

李伟:BCI数据下滑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趋缓

图表 1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今后10年可以实现怎样的增长率?》,蔡昉、陆旸,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的研究结果如下:

李伟:BCI数据下滑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趋缓


图表 2

数据单位为百分数,例如0.5就是0.5%。

资料来源:《潜在增长率究竟几何》,屈宏斌,《中国改革》杂志,2015年第1、2期合刊,第19到26页。

这里要解释一下,TFP是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缩写,中文翻译叫做全要素生产率,其指的是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换句话说,在总产出中有一部分不能为要素投入所解释的“剩余”,这个“剩余”一般被称作TFP。TFP除了与技术进步有关,还反映了物质生产的知识水平、管理技能、制度环境以及计算误差等因素。TFP反映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出的总体效率,TFP越高,经济体的效率越高。从长远来看,一个经济体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仰赖TFP的提高。

虽然蔡昉、陆旸的计算结果与屈宏斌的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两点相同之处。第一,两者都认为未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会下滑;第二,两者也勾勒出了未来TFP下滑的图景。我们相信,这样的经济“新常态”将会对中国企业的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如何面对“新常态”所带来的挑战,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的发展状况。

中国经济的巨大转型

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和TFP走软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而这充分反映在了我们的相关指数中。

首先来看成本端的指数。企业用工成本前瞻指数出现小幅下滑,由1月的89.1降至本月的85.8;企业总成本前瞻指数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85.7降至78.6。自本调查开始以来,成本端的指数长期居高不下,尤其是用工成本前瞻指数,这实际上深刻的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早期,中国的年龄结构偏于年轻,人口抚养比低,劳动参与率高,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投入市场,形成了所谓的“人口红利”。但随着时间的进展,由于计划生育、城市化、教育程度和抚养成本的提高,中国的生育率大幅下跌。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到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7000多万,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也就是说,过去十年,中国平均每对夫妇终其一生只生育不到1.5个孩子。这一生育率水平,不仅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该生育水平上每一代人总量动态稳定),而且预示着未来中国每代人将比上一代减少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