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星座 > 正文

两成大宗商品表观消费罕见缩水 部分存抄底机遇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5-01-08 22:52:56   作者:gdqy

网易财经1月8日讯

“2014年有23%的(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出现缩减,这是过去10年没有出现过的”,1月8日,生意社总编、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在解读《2014年中国大宗商品经济数据报告》时表示,自2014年起,中国大宗商品“GDP”(年度商品消费总值,即表观消费量*均价)缩水或会成为新常态。

近9成大宗商品均价下跌   两成商品表观消费量罕见缩水

据生意社调研数据,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主要商品(纳入生意社统计的有58种)表观消费量、均价变化不一,其中,88%的商品均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23%的商品表观消费量缩减;由此,60%的商品“GDP”即年度商品消费总值(表观消费量*均价)出现缩水。

刘心田直言,商品“GDP”缩水情况在近15年非常罕见,“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宗商品的表观消费量一直在增长,尤其在2001-2011年的黄金十年更是呈现爆炸性增长,大宗商品的价格过去十几年虽然经过几番波动,但2012年前总的趋势是向上的。

他补充说,在价涨量增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GDP”一直呈现近乎全线上涨的态势。即便是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2012、2013年,由于商品的消费量仍呈较大幅增长,故“GDP”仍以涨为主”,而2014年有23%的(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出现缩减,这是过去10年没有出现过的。

刘心田表示,商品“GDP”上涨的“常态”在2014年迎来拐点,一是多数大宗商品相关行业景气度下降,虽然表观消费量仍有近8成商品增长,但增速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价格的重挫使得量增的利好也难掩相关企业产值、利润“双降”的尴尬。

其次是中国经济在转型,相较国家GDP仍保持7%以上的增速,大宗商品“GDP”缩水的不同境遇说明大宗商品在国民经济占的比重也在缩水,即原本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宗商品已然“走下神坛”,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国家GDP的增长不再依赖大宗商品的兴旺,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价值体现。

刘心田预期,自2014年起,中国大宗商品“GDP”缩水或会成为新常态。“相当数量的大宗商品产能、价格都存在泡沫,而中国经济的减速使得泡沫挤出速度加快,2015年甚至2016年仍有可能出现量价俱跌的情况”。

但刘心田同时指出,由于消费量相对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像价格一样的过山车行情,故商品“GDP”未来缩水程度有限,或在3-5%之间,且随时具备增长的可能。

大宗商品平均跌幅超15%  部分超跌存抄底价值

报告还显示,2014年大宗58价格涨跌榜中环比上升的商品共6种,环比下降的商品共52种,集中在能源(共10种)和化工(共8种),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板块。另外,全年58种商品均涨跌幅高达-15.45%。

刘心田指出,去年商品跌多涨少所有板块均以跌为主,其中能源、钢铁、纺织系“重灾区”,平均跌幅均超过20%。

刘心田表示,去年商品超跌现象值得关注,其中最为典型的为原油,4季度一举暴跌近50%,轻松击破80、70、60各大关口,年底在50美金终获得支撑,创6年内新低,超出了多数市场人士的心理预期。而和原油情况类似的有铁矿石、液化气、甲醇、PTA等众多品种纷纷创出5年甚至10年新低。

他认为,造成2014大宗商品“超跌”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本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其中,2014年中国经济的明确性减速直接导致大宗商品要被投资者重新估值,资本在近几年大批量逃离大宗商品,使得商品价格一落千丈。

刘心田认为,当前的大宗商品价格,甚至已经接近大宗商品黄金期前(2002年前)的水平,部分大宗商品,已具备阶段性抄底的价值。(刘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