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星座 > 正文

国家收购使得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生存困难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4-10-24 10:15:17   作者:gdqy

国家收购使得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生存困难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粮食市场竞争加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能力明显提高。如何看待我国粮食市场运行状况?粮食市场所呈现的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之间是什么关系?粮食市场相关主体,特别是粮食收储加工经营企业如何深化粮食市场未来走向认识而选择适宜的发展策略?

一、当前粮食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当前我国粮食市场运行状况,可以出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主要是粮食市场相关主体的目标不同,追求的利益不同,所能运用的手段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从而对粮食市场运行状况作出不同的判断,甚至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断。

自2004年以来,我国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粮食市场化改革进入到了新阶段。粮食生产经营由农民自主决定,粮食收储加工销售环节的重要主体是合法的相关企业和农民经纪人直接面对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自由交易。在基本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政府加大对粮食市场调控,重点是在粮食收购市场建立托市收购预案机制,按照程序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并按照顺价销售原则对收储的粮食进行公开拍卖满足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对粮食大批量需求。

从政府调控粮食市场来看,我国粮食市场运行总体稳定,粮食市场形势基本符合政府调控目标。出于国家粮食安全考虑,政府会追求粮食市场充足供给和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2013年,我国粮食十连增,形成了6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进口粮食大约8000万吨,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保障程度高。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托市收购价格。实践表明,各地农民种粮普遍有利可图,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民销售粮食总体比较顺利,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国性的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问题。

无论从粮食生产价格来看,还是粮食消费价格来看,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呈现出稳定上涨态势,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既比我国基本没有政府干预的蔬菜等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小,也比政府较少干预的肉禽等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小,更比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小,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成效明显,对粮农和消费者十分有利。

从粮食加工经营企业来看,粮食市场运行呈现出“稻强米弱”、“麦强面弱”态势,特别是粮食收购市场中普通的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与国家托市收购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博弈,以及粮食消费市场的激烈竞争,让很多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生存困难,企业利润微薄,甚至长期亏损。

对于粮食加工经营企业面临的困境,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和看法。现有粮食市场运行状况对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不利,有人认为是政府实行粮食托市收购所带来的,主张放弃托市收购,减少国家库存,给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粮食国际竞争力;有人认为现有粮食加工产能严重过剩,主张淘汰低效小规模加工产能;有人认为国际粮食市场过度波动传导到国内,粮食进口冲击国内市场,主张重新审视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传导关系并出台相应政策,如按照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作为国内托市收购的“天花板”价格;有人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现了粮食深加工需求减少,特别是玉米深加工需求减少,从而主张采取刺激政策增加粮食深加工用粮需求。

针对粮食加工经营企业面临的困境,社会上所提出的各种解释和看法,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这些认识理应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政策,促进粮食市场健康运行,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重要参考。但是,不可否认,上述各种观点之间也有自相矛盾的。为了更加全面、深刻认识我国粮食市场,下面着重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势变化对粮食市场短期和长期影响的视角,谈点把握我国粮食市场未来走势的一些看法。

二、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与粮食消费变化

经济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到就业形势,进而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从长期来看,居民收入影响到食物消费增长及其结构升级。考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有助于把握粮食消费及其需求变化态势。

国内外研究普遍担心中国经济经过高速增长阶段后将持续下滑。有学者认为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处于衰退中,就业困难,大量农民工会回流到农村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物价停止上涨或者下跌,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增收也面临困难境地。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仍然明显。从2011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按季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地介于7.4%到7.9%区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性历史罕见。

我国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平稳增长,与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驱动为主要动力和政府仍然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直接相关。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三轮驱动,社会总需求创造经济增长。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影响,我国出口出现了不利的形势,出口不再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国内需求既有内生增长的动力,又可以在政府调控下保持适度增长。

从投资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缩小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意味着我国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很大。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9%。其中,东部地区增长17.9%,中部地区增长22.2%,西部地区增长22.8%,东北地区增长18.4%,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我国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定向放宽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资管制,为经济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地方政府投资预算约束不强,虽然可能提升债务风险,但是也具有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功效。除政府外,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也会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控制范围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农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

根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合理区间的可能性极大,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不会改变我国粮食消费增长及其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