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星座 > 正文

末日百货之关店潮:传统百货正退出一二线城市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4-09-28 16:12:49   作者:gdqy

变革时代,由于受到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形态的冲击,传统百货业在一片唱衰声中走向末路。网易财经多方调查,试图还原当前百货业尴尬、痛苦而又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

金融危机以来,百货业关店潮越来越显现,单是今年上半年,全国数得上名号的大型百货商场已经关闭了12家。未来会如何发展?专家说,即便能止住关店的步伐,但是应该不会再有新增店面了。传统的百货业态,真的会被淘汰。

关店潮在蔓延

时近深秋,广州依然浸淫在夏日灼人般的炙热空气中,没有寒潮,但是台风仍然会携带着狂风暴雨蔽日而来。

午后三点,广州老城区农林下路王府井百货门店内,清洁员吴敏(化名)开始上晚班。吴敏在这家百货老店工作了十几年,多年来已经养成固定的工作节奏和习惯。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较往年来说,是越来越轻松了,因为来逛商场的客人大概比前几年少了三、四成。

不过,吴敏并不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失去这份保洁的工作,尽管她也听说了,王府井百货刚刚关闭了湛江的门店,在整个华南只剩下农林下路这一家门店。

今年7月,王府井百货湛江店停业,从2012年底开业到倒闭,湛江店仅经历了一年多的存活期。王府井公司给出的理由是,“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公司战略转型需要以及门店发展趋势。”

实际上,在湛江本地人印象中,这家百货的开业与停业,都曾掀起过巨大波澜,在本地人的概念里,作为三线城市,湛江市的消费能力和习惯还远未达到王府井百货“高大上”的市场定位。据财报数据,在2013年当年,王府井湛江门店亏损3016万元。

历史悠久的王府井百货被誉为“中国第一店”,广州农林下路王府井百货于1996年7月5日开业,更因作为王府井百货集团实施百货连锁经营对外发展的第一家门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现在,这家店已经是王府井在华南地区仅有的一家传统百货门店。

选择关店作为调整策略的不止是王府井一家。根据联商网的数据,单是2014年上半年以来,国内主要百货企业已经关闭12家门店。而从2013年至今,百货企业关店数量达38家。

除了王府井外,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日本零售业巨头伊藤洋华堂在北京投资的华堂商场先后关闭了望京店和北苑店,另一百货巨头百盛百货北京东四环店也于7月份正式停业。6月份,杭州中都百货也“一夜空城”,随后传出老板跑路的消息,8月份,春天百货青岛店和重庆瑞福的奥特莱斯也开始停业。

在关店潮的背后,是各大百货类上市公司低迷的业绩表现。在今年A股上市百货公司发布中期报告后,盈利表现都比较乏力。参照申万分类统计出国内A股20家百货类上市公司2014年上半年业绩显示,2014年上半年上述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约为431.14亿,营收同比下滑平均约为7.09%;净利润总额实现22.9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统计上述20家企业中营收同比上升的仅西安民生、南京新百以及成商集团3家,17家企业营收同比下滑;其中广州友谊、广百股份、新世界以及王府井这类颇具规模全国布点的上市百货公司在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大幅下滑,现金流净额均下滑幅度14%-120%多不等。净利润方面上述10家同比下滑,长百集团下滑达86%。

在统计上述20家预付账款方面,均表现增加态势,预付账款总和达25.24亿,平均同比增长36%。广州友谊达到86.85%,中兴商业预付账款更是同比大增229.33%。

被淘汰的传统百货

中国百货业遭遇大规模关店危机,当始于金融危机后,到2012年之时已是横扫全国。最早一波关店潮中,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的曾有北京那个太平洋百货先后关闭盈科中心店和五棵松店等,后来则有中国消费者熟知的百盛自2013年6月起,已经在贵阳、上海、石家庄和北京等地先后关闭七家门店。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倒下的百货店往往是在2011年至2013年间开设的新店,因为早前几年百货业一直出于上升期,到处跑马圈地,一旦遇到行业恶化,比如金融危机到来,这批培育期的新店便率先倒下。

根据瑞银于2013年初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百货店内人流量开始出现负增长,而此现象背后的原因即是新型业态购物中心与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分流了传统百货店的客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武瑞玲认为,购物中心、电商等新型渠道的壮大是导致传统百货顾客的分流的因素之一,经济环境的低迷也导致了居民消费信心不足。

世邦魏理仕执行董事陈仲伟向网易财经表示,近年来百货公司销售增长滞缓利润率持续下滑,可以看出来百货在零售行业中的地位正逐渐边缘化。

“从外部来看,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购物中心、大卖场、网店等多业态的兴起,百货运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从百货自身来看,有限的经营面积成为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阻碍以及过度依赖联营的模式等导致百货业陷入了一个外困内忧境地。”他说。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3000家零售企业平均销售额同比仅增长0.9%。2013年,主要上市百货企业营业利润率继续下滑,录得均值12.4%,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

瑞银发布消费品行业历史报告曾表示,国内大型百货店的建立和经营,大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准确地说还没有完全掌握市场调研技术,开店缺乏客观依据,对营销策略及消费者心理缺乏深入研究,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中。

综合来看,导致国内一些百货商场被迫关闭的外部因素无外乎电商冲击、租金上涨和中央的反腐等方面,而从内部原因看,很多百货商场盲目扩张、恶性竞争也是最终倒闭的催化剂。

以租金为例,网易财经注意到,以广百为例近3年年报中显示受门店租金增长及新增门店导致人工、租金及物业管理费等费用呈现增加。2011年、2012年、2013年广百销售费用为分别达到82566.47 万元、95076.94 万元、99360.67万元,同比增长分别达17.49% 、15.15%、4.51%。

而百货业本身赖以起家的独特经营模式在如今遭遇困境时也成为被讨伐的对象。武瑞玲解释,国内传统百货普遍采用“联营”模式,即按品类划分,扣一定比例的品牌营业额作为场地租用费用,即是业内所称的“扣点”,这种经营模式与商家的营业额挂钩。

这种类似于二房东的盈利模式,曾为国内百货业业绩攀升创下辉煌,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导致百货商场滋生惰性,不重视商品的经营。就像很多业内人士感叹的那样,传统百货商场被淘汰,不是电商阻击,而是经营模式过时了。

行业整合潮随之而来

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百货业,主要是改革开发以来早期以国营单位主导百货店和百货商场。而所谓的百货商场,首要特点是货品齐全、价格公开、开放式营业,小到卖针线,大到家电商品和家居家具,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几乎都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