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我们并未看到官方关于中国住房数量方面的报告,所以,只能通过一些机构数据来参照,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如是研究院发布的一组数据:
中国住房包括四种,其中商品房面积为112亿平方米,房改房41亿平方米,小产权房73亿平方米,保障房72亿平方米。总面积接近300亿平方米,我们可以看到,商品房占比最大,达到38%,这主要是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后建设的。那么,这个数据换算成户均套数是多少呢?
截止到201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8.3亿,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的信息显示,我国家庭户均人数为2.99人,可以计算出我们的家庭数为2.77亿户。由此可推算出,每户家庭住房面积约为107平方米,人均35.78平方米。这与此前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9平米相比,有3.2平方米的差距。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目前城镇居民住房还没有达到每户1套,差不多为0.9套。
针对这个数据,我们先不说到底靠不靠谱。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目前没有官方的权威数据。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大佬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感受。
潘石屹曾在财新峰会上表示,中国的房子价值达到65万亿美元,超过了欧美日三个地方的总和。如果我们按照最新的全国住房均价9329元/平方米算,住房面积可以达到487亿平方米,再结合8.3亿城市人口算,每人可以分到58.6平方米住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房子显然是够住了,而且还有剩余。
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早在16年的博鳌论坛都表示,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达到城市化最终阶段以后,人均居住面积为35到40平方米,而我们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不低了,中国宏观上已经不缺房子了。实际上,这几年过去了,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还在继续增加。
上面两位大佬专家,都表达了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中国住房总体上是不缺了。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住房量还在继续增加。就拿近几年的住房竣工量来说,包括商品房和保障房,每年都是超过1500万套的级别。也就是说,每年新增加的住房数量就够半个亿的人居住。
对此,有读者从自身感受上说到:我所在城市,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建筑工地,而以新建小区居多。记得一次因工作原因,在晚上时候到一个新区拿材料,一路上看到全是新建小区,一些小区应该已经交付了,但亮灯数量非常稀少。一栋楼可能有上百户,放眼望去,估计也就几家灯是亮着的。难道这些人没有房子住吗?显然不是,这不过是他们新买的房子而已。
看完了专家大佬以及网友们的看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实,对于房子有多少,我们普通人确实难搞清楚,那么,对于从事建筑的专家来说,他们无疑最有发言权。下面我们来听听近期接触的一位建筑学家的心声:再过15年,房子“遍地空置”还是“供不应求”?建筑学家直言不讳。
建筑学家用了8个字概括:“人地分离、供需错配”
什么意思呢?在建筑学家看来,虽然我们房子总量看似不那么缺了,但房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比如说A城市有100万套房子,能满足300万人居住,但实际人口达到400万人,房子显然不够住。而B城市有50万套房子,可以满足150万人居住,但总人口才100万人,房子肯定是过剩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子数量不能光看总量,也许你所在城市房子够住了,但我所在城市房子就不够,这也是一些城市房价涨跌的最直接原因。或者说,有的涨得多,而有的涨得少,甚至下跌。
此外,一个城市房子多少到底是否饱和,还跟这个城市的土地供应政策或者情况有莫大关联。比如同样规模等级和发展水平的城市,甲城市每年供应2000亩土地,能建6万套房子。但乙城市每年只供应1000亩土地,能上市的房子只能有3万套。很显然,结果是甲城市房子过多而出现空置,而乙城市房子很可能存在“供不应求”。
所以,要回答“再过15年,房子遍地空置还是供不应求?”这个问题,答案不是一致的,需要因城而异、因地而异。
最后,对于未来房子到底是过剩还是供不应求,本身上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这也不能作为我们购不购房的主要依据。比如,我们近期就要决定结婚,或者孩子想要上好学校,等等,或等不了,也等不起。当然,对于那些购房来投资的人来说,就需要掂量了,如果你所在城市房子将来过剩的话,不但赚不了钱,还有可能亏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