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养生 > 正文

指甲七种变化提示这些病!早发现早治疗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8-01-01 03:06:05   作者:gdqy

  指甲可以表现人的很多情况,特别是健康方面。

  指甲是皮肤的衍生物,由真皮增厚而成。指甲的真皮为甲床,指甲根部的表层生发层是指甲生长点,围绕指甲根部及其侧缘的皮肤皱壁称甲廊。甲床是指甲生长的附着点,指甲就依附着甲床,从根部向外,从下向上生长,约需4周长满。指甲可以表现人的很多情况,特别是健康方面。

  指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基本上,他们应该是无缝、平的、正常的。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指甲,但有个简单的方法发现问题,那就是指甲某处突然明显不正常了。你看一下指甲,如果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指甲有疼痛,这都是对你的提醒。

  指甲和健康

  有很多原因可以影响指甲的外观和质地,像吸烟这样的外部因素也会对指甲产生影响。此外,如果在需要处理化学物质的场所工作,那会导致员工的指甲有某些反应。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和注意事项:

  1、点状凹陷

  正常的指甲表面是光滑的。如果指甲表面有一些很小的点状凹陷,预示着你可能出现某些皮肤病问题了,主要包括银屑病和脱发。银屑病是一种炎性皮肤病,主要表现是皮肤发红、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影响到指甲根部的皮肤细胞。因此,银屑病患者的指甲表面生长不会是光滑的,而会出现一些点状凹陷。

  2、指甲苍白

  如果指甲看着特别苍白,那就意味着它比皮肤其它部分更淡,这可是个危险信号。淡淡的指甲可以指示一些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肝脏疾病,贫血,或甚至心脏病。

  3、杵状指

  杵状指又叫槌状指,即手指外形像棒槌,,指端膨大。多因组织缺氧、代谢障碍及中毒造成指端组织增生所致。杵状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发生在很多年里。它可以是肾脏或肝脏疾病,甚至艾滋病的提示。

  4、黄色指甲

  健康的指甲以及甲床应该有光泽,呈粉红色。如果指甲颜色变黄,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信号。指甲上有黄斑则预示着发生了真菌感染。用药店的药物就能治疗。也有可能更严重,如果指甲破碎和裂开,这可能意味着肺或肝脏问题,甚至甲状腺问题。

  5、匙状甲

  健康的指甲都具有特定的形状:中部隆起,边缘弯曲向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指甲形状刚好相反,指甲中部凹陷,边缘翘起,则可视为不正常的一种现象。这种指甲叫做匙状指,是缺铁性贫血的一个症状。这可能表明你需要在饮食上多补充铁,或者是患心脏病了。

  6、棱线

  如果指甲上出现棱线,这点比较让人担忧,可能已经与某些药物或药物引起的反应有关。有医生认为,这表明你身体为了对抗某些严重的健康问题正在转移资源,留下这个纹来做一个信号。

  7、深色条纹或条纹

  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迹象,这可能表明得了黑色素瘤或皮肤癌正在甲床上或周围发展,如果你开始看到黑条纹,不要忽视它;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困扰指甲的事情,显然还会有其它情况让人担忧,你注意到的都有可能因为创伤或不太严重的情况。不要轻视指甲健康,指甲是其它严重问题的信号,只要日常稍微注意,就能提早发现。

  你是啥性格,亮出指甲就知道

  想快速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快让他伸出手,仔细看看他的指甲吧!刊登在日本“Naver”网的一项研究称,通过这个有趣的“指甲诊断”测试,可以看出7种不同的性格。生命君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快来“对号入座”吧!

  1、宽指甲

  如果指甲比一般的宽,有可能你的左脑功能更强,喜欢和人辩论,一争高下。你通常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尽量表达出来,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是直来直去,没有什么城府。 你很有可能是个急性子,所以记得随时提醒自己耐心点,尽量克服自己的这个毛病。你也不太可能与感性的“右脑型”深交,因为他们更多是凭心情的好坏在交流,而不是理性的思维。

  2、方形

  做事有耐心且态度认真,但有时也会给人顽固与不知道换位思考的感觉。

  3、杏仁状

  想象力丰富,待人真诚有礼;但面对难以接受的事物时,反应较急躁,需要多学习冷静。

  4、正三角或倒三角形

  对细节特别敏感,也经常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不过有时比较神经质,不能忍受旁人做事轻率。

  5、剑状

  是一名言行必果的追梦者,发现有办法达成目标时,会勇往直前;但由于想法独特,易与人冲突,给人难以合作之感。

  6、圆形或蛋形

  这类人通常个性乐观,善于交际,会主动调停与别人发生的冲突;但有时会因为态度较不认真,而失去别人的信任。

  7、修长形

  如果指甲修长,很有可能你的右脑开发相对完全,想象力丰富。你非常注重细节,创造力非凡,不过却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并且容易轻信他人,所以在与人交往时要提高警觉性,保护好自己。如果与“左脑型”交流,双方可能都会感到吃力,冲突也在所难免。(人民网健康综合自健康时报、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