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养生 > 正文

“共情”不是现代社会疾病的心理良药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7-07-06 09:43:06   作者:gdqy

你想成为社交场合的“宠儿”吗?你希望自己是善解人意的家长吗?你试图变成一个能够为公司团队注入活力的重要角色吗?那么,请先培养“共情”这种情感美德吧。

“共情”,也被称作同理心。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以及各类职场培训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增强“共情”的能力,需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感受同别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共情”不仅是懂得“设身处地”

“共情”在当今这个时代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并不令人惊讶,事实上,早在六七年前,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这种能力的价值以及大家对它需求的急迫性。在过去几十年中,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自我肯定”、“竞争性”以及“自我陶醉”这些当代人的主要心理特征,而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危机的世界里分享情感的时刻。

尤其在我们和别人交换“同谋”的眼神,或者一起愉快地合作一项共同计划的时候,我们会在真正意义上被一种爱和“共情”的激素“浇灌”。正如法国心理治疗师托马斯·德·安森博格所说,我们由此感到了一种“一起创造我们的人情味”的快乐。

另外一些专家和学者则更加谨慎,他们揭示了“共情”的复杂性。“共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简化地总结为“懂得设身处地”,但是如此简单地解读也许会虚化对“共情”的认识。因此,对于心理分析师塞尔日·提塞隆来说,“共情”这种能力更应该被应用在认知方面,也就是我们思考的能力,或者精确感知自我情感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当我们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时,就可能对别人的情感造成损害。

这种可能对他人造成心理侵入的危险,让心理咨询师格扎维埃·坎贝深感不安,他提醒,有了“共情”的能力,我们可以很快从“我感受到了别人的感受”这个层面,进入到“我在别人的位置感受甚至思考”的层面。这位咨询师不无遗憾地说,“在公司里,我熟知的人中,有些自以为非常有‘共情’能力的人会打断别人说话,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他们不去倾听,因为他们揣测到了对方的感受。”他补充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共情’的能力,没有证书可以证明,但是这种能力通常是不言自明的。”

除了可以作为投射的工具——我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某种情绪,“共情”还可以成为一种影射着“我比别人感受更敏锐”的权力工具。近期,关于法国某位医护人员在并没有接到患者要求的情况下,就擅自给年长患者施行了安乐死的案例提醒我们,地狱常常是由美好意愿的砖瓦堆砌成的,而“共情”或许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把“共情”当做新式心理护身符是种误解

相较于“共情”的概念,格扎维埃·坎贝更喜欢“同情心”这个词,即单纯地与另一个人相互联系,既不合为一体,也不加以评判。“一个公司里的员工也好,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也好,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被倾听,特别是被人注意到他们的不同之处。”

如果“共情”是基本的情感,那么它的存在是为了让对方可以自由抒发情绪,让自己可以自由感受情绪,这些情绪并不一定相似,但是,最好能够存在真实的共鸣。

法国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塞尔日·提塞隆医生发现,“共情”已经成为了新式的心理“护身符”,被人们到处滥用,声称能够解释和解决众多问题,就像多年前对“复原力”和“精神骚扰”的滥用一样,所有人都把它挂在嘴边,但对它的定义又说不清楚。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共情”适用情境的正确理解。

提塞隆医生认为,人们对“共情”的理解有几个误区。首先,“共情”在于“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但是这是我们希望的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我和受害者一起感到痛苦并且哭泣,那么我就无法帮助他。”

其次,这种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能力还可能成为一种操控的手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斯兰国’的招募。认知上的‘共情’让极端分子从人群中分辨出那些心理上无依无靠的脆弱年轻人,然后把他们收入麾下。”

最后,人们通常会把“共情”与镜像神经元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后者启动的主要是运动性模仿行为,比如看到别人打呵欠,于是自己也想打。完整的“共情”会让大脑多块区域参与作用,因此,这个概念远比人们常常与之相混淆的“利他主义”“博爱精神”等更复杂。

在提塞隆医生看来,人们总是对那些真正从“共情”中获益的人更加关注。“在某些情境下,让每个人都获益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一个有30个学生的班级里,如果50%的学生觉得吃力,而另外50%的学生很轻松,一个懂得‘共情’的教师就会给那些落后的学生更多帮助。然而,逐渐的,他就不再关注那些不需要他帮助也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

“共情”能力需要被鼓励才能变完整

提塞隆医生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备“共情”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被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所鼓励,才能变得完整并扩展到亲人之外的领域。从刚出生到3岁期间,孩子需要通过与成人互动来学习辨认别人的情感,建立可以分享情感的对话目标。4岁至8岁的孩子则需要通过陪伴才能明白别人脑子里的东西和他自己的不同。8岁至12岁的孩子需要被教育,从而认识到世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教育打开了相互性的通道,但是也有许多人停在了半路。

培养“共情”应该从小做起。提塞隆医生说,当孩子结束幼儿园教育时,就应该教导他分辨别人的情绪,以及他自己的情绪——这叫做“自行共情”。一定要避免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错误解读同伴的玩笑而成为暴力施行者,而另一些人则不明所以地被欺负。“自行共情”能力是提高自我尊重能力的基础。(记者 夏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