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养生 > 正文

120岁的“不老药”阿司匹林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7-05-05 21:15:38   作者:gdqy

  

  百年老店是金字招牌,在全球都有很多关于它的经营神话。但在人类发展史上,“百年老药”就很罕见了。

  5月4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市中关村富有创新和文艺气息的优客工场,参加了“庆祝阿司匹林120年暨阿司匹林社会创新奖启动会媒体沟通会”。

  主角就是一个被发现了120年的“不老药”——阿司匹林,而经营它的药企拜耳公司足足有150年历史。今天,我们就跟着专家们一起来听听它背后关于爱和创新的故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

  阿司匹林的发现,源自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在题为《创新驱动临床医学发展》的演讲中介绍,公元前,人类靠咀嚼柳树皮止痛,到1897年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那年,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还很年轻,他父亲患上了风湿病,忍受着疼痛的折磨。为了缓解父亲的痛苦,他首次成功合成乙酰水杨酸制剂,也就是性质稳定的化学纯阿司匹林。自此以后,人类有了越来越多对抗疼痛的利器。令霍夫曼没想到的是,这粒白色的小药片会成为这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止痛药。

  不仅如此,在两个甲子的岁月发展过程中,阿司匹林从疗效到适应症、剂型等都在持续创新,它堪称药品界的“多面手”。除了镇痛,还可以抗炎、退烧,更重要的是,对保护心血管、预防脑卒中有极大的帮助。

  这一系列适应症的开发,以及平片、缓释片、泡腾片、肠溶片等多种剂型的研发问世,正是药品科技和医疗创新最好的注脚。

  目前,随着北京新工厂的启用,大量应用智能机器人,增加产能的同时也提升了药品质量,让生产环节更环保,也确保可持续发展。

  阿司匹林的创新轨迹是这样的:

  如今,阿司匹林的疗效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止痛,它已是慢病防控领域的功臣。多项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首次心血管事件(脑卒中等)发生风险。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

  会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肯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重大作用。他表示,我国脑卒中防治形势非常严峻,脑卒中已经成为进入本世纪以来的第一死因。

  它不仅影响国民的生命和健康,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光住院费用,2014年就花了700亿。更糟糕的是,我国目前有1100万脑卒中病人,如果防控状态不改变的话,到2030年,预计将有3100万脑卒中病人。

  在中国脑卒中防控之路探索上,我们已有脑卒中防控工程。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参与脑卒中防控工作,尽早控制脑卒中在我国的广泛流行,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阿司匹林的历史极其创新精神,引起了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孙宁玲告诉记者,它给慢病防控带来了新启示。创新驱动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已利用“互联网+医疗”已展开多种创新尝试。

  在心血管防控领域,2015年启动的心血管风险筛查项目,就是利用电子化移动互联的手段,在早期找到高危人群,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截至2016年9月11日,该项目已筛查了超过70万名患者,覆盖了542家医院,举办了400多场医生学习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表示,众所周知,阿司匹林是一种成本效益很高的药品,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针对这个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研究的结果证实它可以降低患者家庭和医疗体系的负担。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认为,在健康传播和健康促进中,媒体是主战场,而企业也有着意不容辞的责任。阿司匹林这120年来,从早期的海报,到后来的电视广告,再到现在的社交媒体互动,一直在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和渠道。此后,健康教育的报道形态还将更加丰富,影响范围更大,增强公众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