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养生 > 正文

你的疲惫,从来与“忙碌”无关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7-05-03 21:14:50   作者:gdqy

  上一秒在写下午的发言稿,下一秒来了新邮件,还没来得及回复,聊天框又跳了出来,图片还没传完,电话又响了……这样的场景,你一定经常遇到。

  我们强调“精英文化”,所以,飞机、候车厅、咖啡厅,随时随地都能掏出电脑“噼里啪啦”写报告......

  快节奏的时代,社会阶层不断洗牌,人人生怕被时代的巨轮抛下,安全感的缺乏让中产阶层备感焦虑。

  各种“成功学”、“励志论”让我们更加容易走进“攀比”的深坑,“不出众就出局”的口号让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

  中产阶级忙,并憧憬着忙。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和哈佛大学两位教授发表论文:过去美国人将“休闲时间”作为吹嘘的资本,但如今的精英阶层更愿意炫耀自己“为了工作放弃个人生活”,忙碌似乎成为中产阶级的“新身份”以及地位的象征。

  忙碌也分真和假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长寿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现,忙碌的状态实际上有益于大脑功能。但其实,忙碌也分“真忙”和“假忙”。

  前者享受由工作带来的充实感和切实利益,成为正向心理反馈,促使自己进步、活得体面,这份内在驱动力不容小觑。

  后者则是为了体会到一种“错觉”:我的重要性不同于普通人。在他们眼里,只有精英才会门庭若市,做事风风火火。所以,“表现得忙”自己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众人眼里的精英。

  另外,就是一些生来的工作狂——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的“GDP达人”李达康书记,全身心投入工作,让忙碌代替一切情感、亲情需求。

  远离10大“效率杀手”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让自己忙得团团转,也不是填满所有的时间就意味着“成就”。

  对待时间的方式和方向,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发展和前进的空间。所以,忙起来就一定要远离“效率杀手”:

  举棋不定。计划赶不上变化,着手去做,才能看清事情的发展方向。因此,当你举棋不定时,不如勇往直前。

  经常闲聊。很多人开始工作前,会把一大块时间浪费在聊八卦、侃大山上。事实上,互相问候之后,最好果断“隔离”自己。

   随时接听电话。如果“来者不拒”,一些不必要的电话很容易打断思路。因此,当你全神贯注时,最好避免接电话,事后再打回去。

  不停看邮箱。如果总是看邮箱,你会没完了地遇到新任务、新状况。最好每天定2—3个收发邮件的固定时间段,其它时间关闭邮箱。

  老觉得没准备好。很多人做事之前,老觉得还差点什么没准备好。永远没有万事俱备的“完美时刻”,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开会兼顾工作。一心二用的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因此,开会时不要看手机、写计划等。

  拖拖拉拉。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最好马上提醒自己“干脆现在就把它做完吧”。把不喜欢的事情解决掉,你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了。

  半途而废。一件任务还没完成,最好别开始新的。学会统筹安排,你会轻松很多。

  接受不必要的任务。对于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任务,最好果断说“不”。毕竟,如果连自己的事都没做好,又怎么顾得上别的事呢?

  不停参加会议。一般来说,会议可能占掉大块的时间段。面对一些不必要的会议,试着合理地拒绝,不要太为难自己。

  “懒人”是最好的老师

  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的人很多,但看起来很闲却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的“懒人”也不少。

  那是因为他们懒在手,却忙在脑。

  “懒人”们往往有与众不同的工作方法,他们“志在”减少重复劳动所占据的大量时间,并找到省力、最佳又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清楚自己不该做什么。比如,出门买菜,懒人们总会先思考一番,计划好买什么食物、走哪条路线,带着清晰的目标去购物。所以,动手前先动脑,不要为琐事分散精力,也别想什么事情都“一把抓”,更多时候,“完成”比“完美”重要。

  不“自欺欺人”地忙。有人看上去忙,其实是怕寂寞、怕挨批评。但与其这样消磨时间,不如想想到底要什么。

  好钢使在刀刃上。“懒人”们总会迅速把工作分清主次,然后将精力集中在完成重点任务上,再用剩余的能量完成次要的部分。

  更倾向技术性偷懒。虽说依赖技术并不好,但一定程度上使用技术能更快捷地完成任务。另外,咨询他人,从他人口中更快、更准确地获得答案也是他们的“偷懒”法宝。

  知识链接:

  在探索外因如何影响效率的一系列实验中,英国有学者得出这些结论:

  在沉寂的办公室里工作,效率最低;

  听着音乐工作,81%受试者工作速度达到最快,88%的人准确率达到了最高水平。

  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影响不同类型的工作。

  做纳税申报单时听古典音乐(如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数学运算的准确性;

  58%的受试者在听流行音乐时,完成数据输入任务的速度更快;

  做校对工作听舞曲效果最好,速度提升20%,拼写检查的准确率则高达75%。

  但纵然“多动脑”能出高效,但我们仍要“手脚勤”来奠定基础。

  再聪明都无法让不识字的人写出好文章,也无法让不知乘法表的人计算复杂的函数,对于一些基本功,除了机械的记忆和反复的练习,真的没有捷径。

  编辑: Heroin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