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养生 > 正文

【周末讲坛】院士告诉你: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7-04-22 18:07:57   作者:gdqy

  平时说起科研,一些医生朋友难免有一些这样的声音:“为什么要做科研?就是为了发表文章。为什么要发文章?就是为了要晋升。”或是“:每天要面对这么多病人,既要看病又要手术,如果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是一种额外的负担。”然而,在我国内分泌代谢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看来,科研与临床是本质统一的,不一定只有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才是科研,科研浸润在临床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每一个优秀医生成长飞翔的“翅膀”。

  宁 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现任会长、《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总编辑、Journal of Diabetes共同主编,Journal of Endocrin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副主编、Nature Re-view of Endocrinology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内分泌肿瘤及糖尿病,近年在Science、JAMA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

  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练就火眼金睛

  “一系列探索未知的过程,科研和看病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医学最大的魅力之一。”

  我们经常自问,什么是科研,其实科研就是在遇到疑问或不解时,试图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们行医的过程中,作为医生,我们就是在为患者寻求最好的诊治方案。这不仅是一个看护患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医学研究的过程。因此,科研应该就在我们每天的医疗过程中,就在我们身边。所以说做一个有心人,在医疗看护过程中同时用心发现或发明新的诊治方法,或者用心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享,这就是最好的科研。

  从我所从事的领域来说,提到内分泌代谢疾病,许多人会想到糖尿病、甲状腺病等常见病。其实内分泌代谢疾病还包括许多不为人知或十分罕见的腺体性疾病及内分泌肿瘤,这些病很难诊断,有些患者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更谈不上治疗。很多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最终找到我们时说,“找到你们我就放心了”。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很重的责任和压力,促使我们想方设法帮他们查清楚病因并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研究一些新的技术,这一系列探索未知的过程,科研和看病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医学最大的魅力之一。

  人们心目中对好医生有很多期许。我想,一名优秀医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因为你所面对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医生治不好病,是因为把每个病人的病都看成一样的。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会满足于处理好简单的病症,他既要掌握疾病的共性,既进行规范化治疗,也决不能忽视个体化的差异。即使是我们最常见的糖尿病或者外科最常见的阑尾炎,100 个病人就可能有 100 种情况。

  我曾向年轻人推荐过一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写的书《Thinking Fast and Slow》,书名翻译过来就是《思考,快与慢》。书中说:面对问题,很快就能做出反应或不用思考就反应,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会将正确的判断变成习惯或本能,减少思考的时间,提高反应的速度。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要把别人想得慢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本能反应出来的经验,而这种本能就来源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练就火眼金睛。为什么有时候问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为一个看似常见的症状,在有经验的医生看来,它背后可能蕴藏着罕见的病因。这也是为什么病人都想找有经验的医生看病的原因。不得不说,并非经历即为经验,也非书本即为知识,必须将经历和读书再经过思考,经过提炼,升华为规律,才能成为经验,才可以如同一位优秀的医生那样做出说不清道不明,但确实正确的本能反应。有人认为,现在知识储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有手机,有百度,随时可以搜索,遇到不懂不知的事情搜索一下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没有储备,脑子会变得越来越空白,医者的本能就没有了。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为什么要不断积累经验?为什么永远要学习?原因就在于此。

  巨大医学进步背后蕴含着科研的力量

  诊治许多病人,每天做很多手术,临床经验极其丰富;理论功底扎实,授课访学,带领大家共同成长……这并不是“好医生”的全部。

  也许有人会说,好医生就是每天诊治许多病人,做很多手术,临床经验极其丰富;或者,理论功底扎实,授课访学,带领大家共同成长……但是,仅有这些,那他们与一名真正的好医生之间还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不勤于思考,满足于机械性的看病开刀,或懒于跟踪医学进展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不习惯于学习新的方法、新的术式,而是满足于陈旧的知识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第二是不善于学习和总结,他们以为做医生只是单纯地看病、手术,却不会从自己和他人的实践中总结并吸取经验,从而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三是不理解社会,社会对我们医务人员有许多要求,但他们我行我素,不懂得沟通,乃至和社会脱节。

  或许有人认为医学前辈们不做科研,而是单纯凭经验,甚至以医学是经验科学为借口,提出,“为什么现在要求我们做科研”。内科医生们都很膜拜张孝骞,以为他的临床技能特别好,但并不做实验。我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史馆就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是上世纪30年代张孝骞做实验的场景。照片中,他正在亲自做酮体测定的实验以便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时他用的设备非常简陋,但他亲自操作,而且又总结了实验结果,论文发表在著名的 JCI上。可见张孝骞不但临床技术高超,更是一位有科研思路的研究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