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君开小号啦更多脑洞大开的心理知识请移步“读心研究所”翻牌子(ID:duxinyanjiusuo)
看过很多电影,提笔写篇影评却寸步难行。
听过很多经验分享,求职时却毫无头绪。
收藏过很多微信文章,表达观点却只能挤出只言片语。
是什么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深度的思考?
有种说法:你所接受的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回想十几年前,大众接触信息的方式大概就是: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
当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
很多人批判碎片化信息的“过”,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信息对自己的职场和人生规划并未起到大作用。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信息没有错,错的是学习方式
在地铁里抓紧时间背单词、看热点没用?在微信、知乎收藏干货是无用功?
咨询专家王煜全提出异议:“合理使用碎片化信息,反而能让认知不断升级。”
他表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不能让你变得更广博,甚至可能连深奥都做不到。
要到达一定深度,广度是前提。
多而杂的碎片信息恰恰展现的是信息丰富又真实的一面。而信息的大量输入,反倒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对信息的过滤、构建,从而加深对外部世界的清晰、完整的认知。
但没有串联起来的碎片信息,就像脱离枝干的枯叶,迟早消失殆尽。
从长远看,它还容易让思维也片段化,失去全局感和逻辑性。当你忘了“再加工”,惯于“依附”句中思想,只一味接受"意见领袖"的观点,就会变得盲从,失去主见。
要想真正将信息利用最大化,就要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学会对其整理加工。
深度思考,从学会打扫开始
“扫除力哲学”形象地说明了房间与人生的关系,用来解释碎片信息的处理方式,其实也恰到好处。
生活里乱糟糟的一团,换洗的衣物随意堆放、灰尘积在墙角迟迟不扫……这些就好比你广泛涉猎后,还没来得及加工的信息。如何整理才能事半功倍呢?
学会扔东西
“你无法在昨天的垃圾里寻找今天的晚餐。”对那些极少使用、不再喜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物件,大可“断舍离”,对碎片信息的甄选也在于此。
“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在漫天流言中守脑如玉。”失败有迹可循,成功却往往不可复制。若我们仅仅看到权威人士所表达内容的表层,不深层次理性思考,必定只会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洞见。
安排整理路径
“一口气吃不成胖子”。不要试图一个晚上收拾完房间,也别试图将所有碎片信息一次消化。
分类:先将任务或信息先分模块,再个主次,最后分时间处理,各个击破。
排序:判断他们的先后逻辑也很重要。打个比方,若你今天看见A,明天看见C,后天又读到B,然后自然而然地认为当遇到相关事件,可直接按照 A-C-B来处理。那其实你无论读了什么,都没有任何收获可言。
粘贴:最后运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粘贴起来,反复批判,进而融会贯通。
把握清扫时间
古人说,“扫地扫地扫心地,不扫心地扫何地”。扫除可一并扫去自己的贪、嗔、痴、傲慢等种种坏习气。
对应碎片信息的处理,便是一个自我反思、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过程,它让我们不断汲取外界新鲜能源、推翻“过时”思想。
勤快一些,每周一次小“清理”、每月一次大“清理”,让房间变清爽,也让碎片化信息“迭代更新”。
编辑: Heroin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微信步数越多越好吗?“健走”学会五大原则,避免不必要损伤
>>下一篇:该体检了,我要查胃肠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