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微信在反复传播着一种有趣的说法:人的外貌,30岁之前是父母给的,30岁以后是自己修的。说法的目的是劝人“向善”,因为“善良让人变美”。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可以找到心理学依据呢?
■20年 班花陨落 丑女出挑
先讲一个身边的实例。
二十多年前,阿玲上高中。那时的她是一个丑小鸭,厚嘴唇,小眼睛,人又胖。班里几乎没有男生愿意和她说话。若是班里的男生想捉弄另一个男生,必然就会把阿玲与这个男生扯在一起,以此来取笑对方。二十年后,高中同学聚会,当时的班花现在已经无人喝彩,但阿玲的变化却令人刮目相看。以前那个永远低着头、不敢说话的阿玲,变得落落大方,待人接物既热情真诚又举止得体。尽管阿玲的五官看起来变化不大,但不再有同学觉得阿玲长得丑了,相反觉得现在的她很有魅力。阿玲已经做了多年的销售,让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人家的成功没有凭借相貌。
相貌,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相似的面孔,如果附着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获得不同的评价。比如一些著名歌星或当红的体育明星,在巅峰时期,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人特别帅、特别潇洒,或特别漂亮、特别动人。但是,如果换作一些几乎具有相同面孔的模仿秀参加者,走在大街上或许都没人理睬。可见,相貌对他人的吸引力不完全取决于五官的客观结构,还取决于一个人的外部评价。
■相貌 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
>>上一篇:指甲上有白斑是缺钙吗?多数是创伤所致
>>下一篇:平菇能有效促进代谢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