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末秋初,在中医定义中,一年并非四季,而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长夏即阳历的七八月份,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为湿热蒸腾。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且湿邪易困脾胃,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最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和感冒发热、腹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要做到长夏养生,养脾最为关键,故中医有“长夏最宜养脾”的说法。
湿气和脾气密切相关
60岁的张先生最近感到全身乏力、精神疲惫,甚至还恶心、头痛,在家足足躺了一天才缓过来。他很纳闷,暑天最热的时候,自己都没病倒,怎么偏偏夏天都快过去了,自己倒是病倒了。这其实正是长夏惹的祸。
据中医专家介绍,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湿气重,而湿气最直接攻击的就是五脏之一的脾。当体内湿气太重,脾脏就容易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运化水谷的功能就会受影响,一方面导致脾胃失和,使人出现头昏脑重、四肢酸懒、大便溏泻。另一方面脾湿会产生痰湿,痰湿内阻后,湿气愈发排不出去,人体内的湿气聚集得越多,人就越容易觉得困倦。再加上天气炎热,容易出汗,气随汗出,出汗过多的人阳气就会损伤,阳气受损,人就会容易感到疲惫。因此,中医四季养生理论中主张“长夏养脾”,防止湿热侵袭。
吃对食物有助于赶走湿气
>>上一篇:处暑以后别贪凉 餐桌加一“耳”一“豆”
>>下一篇:日媒揭秘恋爱观差异大的5种情侣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