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是会不自觉地对某个人很好,害怕被人讨厌,不知道自己怎么改变?
-
是从小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吗?
-
我要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做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
身边有很多人都曾跟我提起过这个话题,在壹心理的答疑馆也看到无数个类似的提问。
心理学家认为:讨好型人格不是病,但属于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属于讨好型或者迎合型。如果能不受讨好型人格的影响,学会友善的拒绝别人,对自己不愿意干或者不方便干的事情说不,想必生活会更轻松。
01
阐释定义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但并非是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的典型特点,是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生怕别人不高兴,为了让别人满意,即便是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也宁愿委曲求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比如有些姑娘结婚后只围着老公转,她的世界只有老公一个人,每天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老公而存在,为老公挤牙膏、做早点、洗袜子、洗内裤,明明受不了老公忽略自己,嘴上还说着没事,我能理解。最后把老公培养成了巨婴,把自己活成了守活寡的老妈子。
再比如,有些职场中的“老好人”,为了让其他同事或者其他部门的人感受好,不是自己分内之事也不敢拒绝,大包大揽之后,其实很累,也免不了怨言,甚至有时候过重的负荷,包揽过来的事情也根本达不到,往往别人并不会感激你,甚至有些人会埋怨你,他们才不会关注这个事情原本该谁,他们只知道你答应了却没做到,最终把自己陷入“吃力不讨好”的两难局面。
讨好的背后是“我认为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所以我必须要付出足够多,才能换来爱。
02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
心理学家说,讨好者通常表现出以下4个特点:
1、没有健康的个人边界
拥有清晰个人边界的一个标志是足够坚定。知道自己有权利拒绝,清楚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相反的,缺乏健康边界的讨好者们则不会说“不”。比如,因为“怕父母不开心”而难以拒绝父母对自己生活过多的干预和介入。
2、极不擅长做决定
讨好者做决定前总在揣测的是“对方想要听什么”,因此他们对独立做选择感到极其困难。毕竟,他们无法永远猜对合对方心意的选择,也害怕自己选择了对方不满意的。“没关系,我都可以”、“挑你喜欢的就好”这样的话是讨好者们常挂在嘴边的。
3、不会求助
讨好者们总是生怕自己“麻烦”别人,而自己成天都在被别人“麻烦”。当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帮助时,他们还会有内疚和负罪感。
4、 活成了别人,丢失了自我
讨好者耗费大量时间关注着别人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却往往难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他们总会挣扎于自己想做的事和他人想让他们做的事之间。讨好者有限的时间被取悦他人这件事占据了太多,也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对他们真正有意义的人和事了。哪怕是获得成功的人也不会幸免。
03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讨好型人格,通常源自幼年时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的控制欲过强。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不能有自我和意见,一切都要围着父母打转。一旦小孩做不到,就会被指责、甚至打骂。
二是父母总是给孩子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是指,你必须做了什么事情,我才会爱你,如果你不做,我就不会爱你。经常听见有些父母对孩子说 :
-
“你要继续哭的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
“你在幼儿园要得小红花,妈妈就会很高兴”,
-
“你数学要考100分,爸爸就会很爱你”之类的话。
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唯一的依靠,也是他安全感的全部来源。上面两种教育方式,会让小孩觉得自己跟周围的关系不稳定,一旦自己表现不好,不讨人喜欢,世界就会崩塌。最后极容易发展为讨好型人格。
为人父母,应当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要经常告诉孩子:我是因为你这个人本身而爱你,不管你做什么,不做什么,我都依然爱你。
德国脑科学家Hüther说:“当人们隐藏起真实的自己时,也许表面上他们获得了成功,但他们从来没有过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永远无法放手,无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总是感到紧张,他们必须一直不停地努力,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竭尽全力用世俗的成功去填补内心的缺爱和安全感缺失。”
一个从小没有被真正看见的孩子,必须时时刻刻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存在,求关注、求表扬。
有些人必须通过赚很多钱并担任高级职位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因为在这些职位上,他们可以对他人行使权力和影响力,这让他们终于找到了在父母那里未曾得到的认可和存在感。
是的,缺爱的原生家庭并不一定会养出loser,他们中也不乏成功者,用世俗的定义去看的话。
他们受到恐惧的驱动,恐惧如果做得不让别人(父母)满意,就得不到别人(父母)足够的爱与重视,这促使他们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去不断地向他人向父母证明自己。
没错!不被爱也可能成为人追求成功的强大动力!
不过,与其说他们追求的是成功,不如说他们在追求爱!名气、地位、财富都是为了获得更多世人的爱与接纳!
我们也许应该问问自己:成功与幸福,想要的究竟是哪个?我不是说这两者是对立的,但成功并不能保证一定幸福。
有爱才有幸福,那样的成功又有意义。
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我们手中,不是为TA安排好我们眼中的完美人生,而是接纳TA,看见TA,无条件地爱TA,不要拿TA与别人做比较!
孩子之所以形成讨好型人格,也是因为父母动用了有条件的外驱力。不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内驱力,更无从培养。
04
讨好型人格如何自救?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这种破除讨好、追求愉悦的能力,是力比多充分释放的表现,也是幸福人生的必备品质。
但对每一个“讨好型人格”来说,都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1、不要深陷“心理因果论”,培养“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鼓励人们抛开过去,做你喜欢的自己,过去的毕竟都过去了,不要深陷“心理因果论”而不能自拨。
比如小时候妈妈打了你一巴掌,你的心疼了一生一世,妈妈把你放在姥姥家养,造成你无法对亲密关系产生信任,进而无法步入婚姻等等。
甚至像犯罪心理学所说的,那些犯罪的人,都是因为某种特定的童年创伤,或破碎的家庭导致的,更无厘头一点的说法是因为拥有亲子传承的犯罪基因。
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讲的是目的论,我们想要朝那个目标走去,让未来来决定现在。
关于过去的经验,我们自己去赋予这个经验以特定的意义,换个方向去思考的话,这意义就会不一样,只要你改变定义之后,你的人生就会不一样。
2、自我赋能练习:讨好是单纯的消耗,不如先滋养自己,有余力再去照顾别人
-
「书写练习」让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流动在纸上,唤醒内在的自我,让“我”知道,“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都是错觉,都是被自己的思维误导了。
-
「想象练习」想象自己是一棵树,充分吸收阳光的滋养,童年没有得到的,在此刻得到了呵护,让自己的人生渐渐滋养出更多底气。
-
「扎根练习」链接家人、朋友、所拥有的一切物品等等,让“我”感受到自己很重要,也让“我”深深地爱上自己。
>>上一篇:安全感这东西,求之不得!
>>下一篇:如何建立稳固的自我和自信?从看世界开始
-
64 2021-08-25 18:06:43
-
182 2021-07-26 20:52:22
-
169 2020-11-04 23:00:23
-
71 2020-11-03 23:19:28
-
134 2020-10-28 10:03:32
-
183 2020-10-13 18: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