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心理 > 正文

又可笑,又可悲,碰瓷“巨婴”的自恋从何而来?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20-10-27 17:16:44   作者:淇

为了打击碰瓷犯罪,2020年10月14日,国家三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了指导意见,对碰瓷中主要的两大类,敲诈勒索型碰瓷和诈骗型“碰瓷”有了明确的界定并决定予以严厉打击。

 

 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沸沸扬扬的报道中,其实有一种碰瓷既算不上敲诈勒索,也不算是欺诈,和犯罪性质不同的是,这种碰瓷叫做“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做出这种行为的行为者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恋者,自恋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全部聚焦于自己身上,喜爱并无条件接受自身所有方面的心理状态

 

“自恋碰瓷者”判断对方是否错误的标准不是对公平公正约定俗成的规范标准,而全凭他们脑袋的想象和自己心里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根植于“受害者”心理诉求当中,通过和他人的冲突,示弱,抗拒等形式来保护缺乏安全感的自我。

 

如下图例子所示: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中描述的大妈碰瓷者,硬是说自己受伤与帮助过自己的警察小哥脱不了关系,实时监控的事实证明警察是无过错方,也仍然无法说服大妈放弃这种顽固念想,继续说自己被警车吓到才摔倒了。她似乎无法感应到外界的反馈,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一点借口推脱自己的错误,好像一个独自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人。

 

在她身上,所有的讨论都不会像一般的讨论那样遵循“结果”原则,在她眼中,似乎所有的道理,理论,原则都变得无效,当碰上这样的当事者就像在路边踩到一块牛皮糖一样怎么甩都甩不掉。

 

大妈碰瓷的这种行为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这样的行为不是故意为之,谈不上恶意,它就像处在稚嫩期的孩童在马路上摔一跤,嚎啕大哭之余还要家长作捶打地板状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成年人依然无法为自己的委屈负责,需要别人无条件照顾迁就,有时还会不分青红皂白,把错误归咎于别人,这类人就像尚未断奶的成年人,他们有一个形象的名词叫“巨婴”。

 

在婴幼儿时期,父母总能对处在幼小的我们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照顾,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哭闹,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及时给予安抚满足。那时的我们和父母不分彼此没有界限,我们也会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由于周围对我们始终有求必应,这让我们感知到自己是全能的存在。

 

这一时期父母给婴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为以后健康自恋的建立打下基础。但是,如果父母源于自身局限,一直不讲策略地给予,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依然保留着最开始的对待方式,这样就会变成对孩子的纵容。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抚养者应该学会适当退出,这样做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然而然的边界。

 

 科胡特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人们从全能的自恋到健康的自恋是按顺序发展的,幼儿从一个阶段到另外一个阶段,逐步发展出自己的理智,从而建立和父母的必要边界。

 

自恋有健康的功能,这种健康功能的建立取决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状况。孩子健康成熟的自恋的状态离不开父母正确的指引,成熟的自恋可以表现为幽默和创造力,病理性自恋则在一个人不能将其理想信仰与现实不足整合起来时发生。

 

不健康的自恋是因为抚养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错误的回应所造成,过度回应,没有回应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通常会在生活中见到一些养育者对孩子给予过度的回应,这种回应尽管建立在爱和安抚动机之上,但过度的回应不能帮助父母在孩子长大过程中实现合理退出,导致孩子继续停留在有求必应的“全能感”中,以至于在客观世界运转中不能很好地遵守必要规则。

 

 《虎妈猫爸》剧照
 

比如电影《阳光普照》中,为了满足儿子玩乐需要,母亲一直骑车载着他到深夜的行为就是纵容行为。比如在电视机《虎妈猫爸》中,对孙女无限宠溺的奶奶,让孩子活在娇生惯养的童话世界里,慢慢变得蛮横无理。

 

还有在疫情期间,不愿服从戴口罩,抗拒居家隔离的人被批评教导以及强制执行后,会暴跳如雷,难以自制地将被执行的行为解读成屈辱,自我被损害,自负感受到打击,从而采取过激的反抗行动,这些都能体现出他们不健康的自恋特征。

 

自恋有时候是家庭共同营造的,例如说,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家庭成员把全部的爱和关注都放在孩子身上,无休止地夸赞孩子,夸大孩子的价值,不分场合,不讲条件地夸他们聪明可爱,孩子也在互动的关系中给予父母积极回应。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能在心理需求得到了充分地满足,但这种模式的建立很可能使各方都处于陶醉中。一旦有外来者或某个负面结果打破这种幻想,孩子从陶醉中醒过来,就会跌入慌乱无措。在遭遇了日常的挫败以后陷入长久地感伤。

 

而对于一开始提到的自恋碰瓷者,他们身上的自恋特征就体现为特权感。即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待遇,一心希望别人来自动顺从他们的提出的要求和愿望,不然就哭闹相威胁,甚至以毁坏行为作为无法得到满足的回应。

 

在我们的家人中如果有自恋型人格的人,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自恋型人格的人,又该如何面对呢?

 

 《阳光普照》剧照

 

科胡特作为自体心理学分析学家,他深受心理学从业者和爱好者喜爱,他有一句名言是:没有敌意的坚决,没有诱惑的深情。

 

 

以下描述的场景可以很好地诠释这句话的意思:同样一个拒绝给孩子买玩具的行为,两位母亲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就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前者是温柔的,后者是怒不可遏的。

 

前者用温和的,对孩子行为不加定义的方式持续回应,孩子就会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他感知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尊重。后者用冷漠的赋予揣测意味的攻击方式回应,孩子就会感知不到母亲对自己的爱,他感知的是母亲的攻击。

 

我们都知道,拒绝行为无法避免攻击性,如果孩子长期地生活在父母严厉的拒绝中,拒绝本是应该的态度,却因为严厉的态度让孩子感到创伤,如果父母用一贯的粗暴的态度拒绝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过度的刺激,引起过多的焦虑,这将会导致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被深深压抑,内驱力无法参与孩子的成长。

 

拒绝是建立边界的需要,而深情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拒绝是合理的,父母和来自他人的拒绝和立规都是合情合理的诉求,拒绝不意味着爱意的退去,爱也不意味着边界必须消失。父母实现在孩子世界的退出,对自己和孩子来说是自发的必然选择。

 

文中的碰瓷大妈作为一个自恋碰瓷者,不能很好地划分自己和他人的职责,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行为举止可笑、可悲。来源于壹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