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健康 > 心理 > 正文

内核青年: 解决人生难题的全新算法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20-10-07 22:09:23   作者:淇

在这世上,内在的觉察觉醒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 托马斯·希伯尔

 

什么是“内核青年”? 

 

这是我创造的一个概念,之所以创造这个概念,是因为从我的亲身经历、诸多观察以及很多咨询案例来看,大多数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现各种痛苦、烦恼和纠结,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过得太不“内核”,我们不是“内核青年”。

 

什么是“内核青年”? 

 

“内核青年”说的是那些聚焦于“内”的人,也就是以内在驱动、自我比较以及内在评价为核心的人。

 

而这里所说的“青年”,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真实生理年龄,而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而判断一个人心理年龄的标准则是他是否愿意不断成长,以及他是否足够开放。

 

所以,即便你年过60岁,只要还拥有这样的心态,那也只是一枚“青年”。 

 

而这样的“内核青年”一共具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分别是:更多内在驱动、更多自我比较以及更多内在评价。

 

特点一 :

更多地被自己的内在动机驱动

 

在这世上的人,如按驱动方式的不同,可粗略分为两类:外在动机驱动内在动机驱动

 

外在动机驱动说的是:你的行为是被名利、奖惩等所驱动的,比如,升到更高的职位、开上更好的车子、被老师家长赞美等。

 

而内在动机驱动说的是:你的行为是被你的好奇心、兴趣、热情、人生使命、信仰等所驱动的。 

 

从这两个定义就能发现,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各种选择都是被“外在动机”而非“内在动机”所驱动。

 

所以,大部分人在做人生选择时考虑的都是:这个选择能给我带来更多财富吗?它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房子吗?它能给我带来更多人羡慕的眼光吗?它能让我在同学聚会时抬得起头吗? 

 

然而,他们却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当你被外在动机所驱动时,就必然会忽略内在动机的存在,从而忽略自己真实的好奇、兴趣、热情和使命。

 

而你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就像是拔河那条绳子的两端,一边用力太多了,另一边就自然被带过去了。

 

随着日积月累,慢慢地你将不再会留意到自己的好奇、兴趣、热情和使命,而只会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被外在动机所驱动的事情中。

 

但不要忘了,假如你的一生都只被外在动机所驱动,那么即使有一天你获得了财富自由,也会陷入精神的危机。

 

那时,你也许的确是获得了人世间众人所向往的一切,但不知为什么,你说不清获得的东西究竟有何意义,也搞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为什么在得到之后竟是一片荒漠。 

 

曾经的中国首富盛大总裁陈天桥曾回忆说: 

 

“记得2000年,我决定引进《传奇》,测试的时候,也是玩到不可自拔。

 

有一天我突然跟我太太说,从昨天到今天玩了个通宵,让自己级别涨了两级,然后发现我砍出去这把刀,只是多加了一道白光而已。我记得这个刀法叫做半月刀法。 

 

我说,难道我们玩游戏追求的就是这么一道白光么?

 

当我认识到我在虚拟世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不过就是美工在上面给你加的一道白光以后,我就把这个游戏给删掉了。 

 

在36岁生了一场病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人生的这场游戏,获得的名誉、地位、金钱,不过就是半月刀法上面的那道白光,我为我的名誉去争取、去辩解,为金钱去努力去奋斗,和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区别?

 

所以36岁以后,我就离开了CEO的位置,离开了给我荣誉的环境,出售了给我带来财富的公司,我希望去寻找这道白光背后的东西。” 

 

陈天桥的故事说的是什么? 

 

说的正是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回归。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被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是什么样的? 

 

在之前的上海电影节上,我去看了世界闻名的动物学家、动物保护者珍·古道尔的纪录片。 

 

她从小就痴迷于动物,为了攒够去非洲观察动物的钱,她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等攒足了钱后就只身前往非洲。

 

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在原始森林中度过了三十八年的人生,后来还因此与相爱的男人分开了。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建立了致力于野生动物研究、教育和保护的珍古道尔研究会,向全世界推进动物的研究工作。 

 

她的巨大贡献以及《国家地理》为她拍摄的几部精彩电影使她名扬四海。

 

她为成人写过六本书,包括那本著名的《在人类的阴影下》,她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简的旅程》。 

 

后来,她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英帝国司令的头衔,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极富盛誉的KYOTO奖以及国家地理学会的胡博奖。

 

也许,在很长一段人生中这类被“内在动机”所驱动的人都算不上富有,但却是绝对的富足 - 心灵的富足。

 

他们追随着自己的好奇、热情、天赋和使命感,于是就获得了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 - 即过程所带来的巨大愉悦与满足,而不仅仅是那个最终的外在结果。

 

最后,往往也会有丰厚的结果在等待着他们,给予他们甜美的报偿。 

 

这就是“内核青年”的第一个特点:更多地被自己的内在动机所驱动。

 

说到这一点时,可能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撇撇嘴 - “我连小康还没满足,还谈什么内在动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说法倒也没错。

 

但是,我在这里仍然要说的是:你的确有追求物质富足的权利,也有去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义务;但是,你始终不该忘记自己的内在动机是多么的宝贵。

 

如果二者皆得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则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而最为关键的是:当你在被外在动机驱动时,千万别忘了自己那些宝贵的内在动机,不要等到有一天想要找回它们时,却再也找不到了。

 

 

 

特点二 :

 

更愿意进行“自我比较”

 

从小时候起,父母和老师就喜欢拿你与其他小孩子比。

 

  • “你看某某的学习成绩多好啊,你再看看你。”

  • “我同事的女儿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为什么你只考了85分?” 

  • “人家小孩不但学习好,体育成绩也优秀,你怎么学也学不好,体育也这么差,连个800米都跑不下来?”

 

于是,你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比较中长大,并最终养成了“凡事都与别人比”的习惯 – 不仅拿自己与同学比,还开始拿自己与同事、邻居或亲戚们比,而比较的范围则从小时候的考试成绩扩大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终,工作、工资、职位、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成为了比较的对象。 

 

  • “我就算努力一辈子也比不过他在30岁时达到的成就。” 

  • “你看看我同学的老公,多有出息,我同学现在每天住着别墅,开着玛莎拉蒂。你再看看你,混成什么样了?”

 

就这样,你让自己的整个一生都陷入在了一个“与别人不断比较”的游戏中。

 

在这个游戏里,没有赢家,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华、比你更富有的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赢的游戏,所以,如果你的关注点总在这里,那么痛苦、失落、烦恼、纠结就是再所难免。

 

除了“与别人的不断比较”外,还有一种比较也很伤人,那就是 - 总将“实际的我”与“应该的我”做出比较。

 

什么是“应该的我”?

 

所谓“应该”,代表的往往是外界主流价值观的意见。

 

比如:你周围的人都在催你快点结婚,但你很想找到一个真正相爱的人。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两个人 - “应该的”与“实际的”,前者代表着“应该的我”,后者代表着“实际的我”。

 

而当你在拿“应该的我”与“实际的我”做出比较时,内心的鸿沟就出现了 - 你意识到,“实际的我”与“应该的我”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并很容易将这种差异归结到自己的问题或缺陷上,从此产生严重的不接纳与痛苦。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不论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和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如果说,比较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是你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那你可以只做一种比较 - 那就是与自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