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我又不是没有尝过那种挫败感”
开始前的恐惧
上个寒假时,一位高中同学突然在微信上找我,一开口就是:”我最近心情很低落,觉得自己特别差。”……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收到这样的消息并不让我觉得非常意外。但令我意外的是这条微信的来源。对方作为极著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霸,未来的高薪码农,教科书式的人生赢家,我看不出他身上有任何和”特别差”稍微沾边的迹象。
聊了几句之后我才知道他最近在准备开学后一次规格颇高的比赛,但却已经两个星期都处于自我放纵之中,几乎没有碰任何相关的东西。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
『……天天就坐在沙发上看看手机刷刷剧,不想打开编译器,不想看到电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这个项目,但还是迟迟不肯开始去做。每天都一边做一些闲事一边焦虑。但是焦虑并没有给我写代码的动力,只是让我越来越害怕这件事情。』
其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并不会因为具有专业知识,就能够随时随地为朋友们提供一次心理咨询服务(原因比较复杂,也许以后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介绍心理咨询和朋友聊天之间的区别)。
那天我也只是作为一个朋友听他倾诉自己的烦恼,提供一些”不会来不及呀,你这么厉害””肯定能做完并且做的很好”的情感支持。最后他决定第二天早起并即刻奔赴学校实验室开始动手写代码,这一次的聊天就终结在这里。
讲这件事,并不是为了说明”如何帮助处于焦虑中的朋友”。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发现,像这位朋友这样的烦恼越来越普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我们自己也会这样),即便自身拥有能力、相当优秀,却会在任务面前犹豫不前,这种犹豫往往伴随着对于任务的极大恐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为何发生,又该如何克服呢?
- 02 -
“为了躲避失望结果,宁可什么也不做”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自我设障?
“自我设障”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顾名思义,意指一种在即将到来的考验或评价之前,人们故意为自己设置障碍,做出实际上对于自己不利的行为,从而为自己的失败预先找好借口的行为。
『拖延』事实上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自我设障,特别是当是任务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个体又对自己的失败过于焦虑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重要的考试之前反而彻夜刷微博、玩游戏;在重要任务的DDL日渐逼近时反而迟迟不肯开始去做……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过于渴望好的结果,反而被可能会失败的恐惧压倒,无法真正开始去做任何事。
我们常常会指责拖延的人、浪费光阴的人(有时是我们自己)缺乏斗志、缺乏目标、缺乏对于成功的渴望。然而,这些人们真的无心上进吗?
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那样地关心结果、害怕失败、害怕自己无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只是,比起真实的失败而言,他们更加恐惧的是源于内心的对自己的失望。因此在挑战面前,他们选择了”不努力,并把将失败归因于不努力”的应对策略。
为了躲避失望的可能性,他们宁愿选择浪费自己真实的人生,也不愿意直面可能会发生的平庸与不完美。
- 03 -
“尽管我很烂,但我不会放弃勇敢。”
如何不让自我设障毁掉你的生活?
当你决定开始一项任务并成功完成的时候,你认为你得到的是什么?对于自己能力的证明,还是在完成这个任务时学习到的东西?
在美剧《community》中,男主角Jeff一直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天赋异禀,受到上天的眷顾,可以轻易地在诸多事情上取得成就(他也的确擅长不少事情)。
然而在陶艺课上,当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超过同学Rich时,他的自尊心便走向了崩溃,开始了漫长的自我设障:假装对陶艺课漫不经心,假装自己手指受伤逃避作业,甚至故意做出陶艺老师明令禁止的行为,险些挂掉了本来要求极低的陶艺课。
在最后,Jeff终于顿悟:自己所持有的“我优于常人,在任何领域都应该游刃有余”的信念本来就是错误的。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
平凡的人们各自有一些擅长的事,但是还是会有更多并不擅长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去接纳这种不擅长,并在不擅长的情况下也不放弃尝试。
Jeff 在陶艺课前后的转变,事实上显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就定向,也就是两种对于收获的不同定义。
一开始,他采取一种成绩定向的思路,认为做一件事情的意义就是承认自己比对方更优秀,做事就是证明自己能力的过程;而在后来,他转向了掌握定向:做事的收获来自于我们在过程中学习到的一切,得到的提升。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同样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掌握定向的人比成绩定向的人更不容易放弃、更积极、也更倾向于坚持。
因为在成绩定向的视角下,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事情的成败反映了一个人固有能力的高低。一旦失败,就会感觉到自己一无是处,以后也难以成功;而在掌握定向的视角下,能力随着做事的过程而成长,即便期末考试只拿了八十分,也是在说明有着八十分的收获。
如果说生活对于成绩定向者来说是一位没完没了的严苛考官的话,掌握定向者面前的则是一位极具耐心的老师。那么他们两者究竟谁更容易被对于失败的恐惧压倒,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们从小就处在一种不断的竞争之中,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但却并不一定就必须是我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就像种一朵花,如果种的比别人好,自然是好。但我们播种并不是为了它一定开得比别人的花更娇艳,更芬芳,或更长久。而是为了我们自己需要它的美丽、馥郁与生命。
种出来的花有什么样的香气,我们就可以享用多少的芬芳。如果它超过别人的花,我们能够享用的芬芳是这么多;如果它不能超过别人的花,我们可以享用的芬芳还是这么多。
『你已不久于人世,但还没有使自己朴素单纯,摆脱烦恼,还没有摆脱对被外在事物损害的怀疑,还没有养成和善地对待所有人的性情,还没有做到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沉思录》
>>上一篇:遭亲爸后妈虐待女童需整形治疗
>>下一篇:太多信息和想法,如何管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