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祖孙三代的儿童节折射时代变迁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19-06-01 14:59:52   作者:菁菁

  6月1日,据报道:8岁的哈尔滨小学生马钟扬又将迎来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六一”国际儿童节。他就读的学校将举办一场庆“六一”趣味运动会,妈妈还答应陪他去游乐园。

  儿童节,承载着人们的童年记忆。每代人的儿童节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美好和快乐。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迎来第一个儿童节。马钟扬的姥姥张桂珍于同年出生。和当时很多中国孩子一样,她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儿童节。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桂珍(右)在儿童节和伙伴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在适学年纪上学是件幸运的事,红领巾成为当时学生们心中优秀的标志。在小学二年级的儿童节,作为班长的张桂珍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她第一次听说了儿童节。

  后来,张桂珍当选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中队长,需要佩戴“两道杠”标志。每到儿童节,她的妈妈就会借用邻居的缝纫机,用红布、白布,按照尺寸认真给她做一个新的“两道杠”,这成为她和妈妈的一个小仪式。儿童节,学校还会组织学生看电影,一场电影一角钱,《英雄儿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影片至今让她记忆深刻。

  “精神鼓励是我童年最好的儿童节礼物。”张桂珍说。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桂珍小时候参加体操比赛时的获奖报道。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踢毽子、打弹弓、跳绳、丢手绢、弹玻璃球等儿童游戏开始流行。儿童节也有了更多表现形式,儿童节礼物也渐渐丰富起来。

  “如果‘六一’能收到一把属于自己的玻璃球,晚上睡觉都会抱在怀里。”马钟扬的妈妈、出生于1978年的杨怡说。

  杨怡的儿童节还和哈尔滨市儿童公园联系到了一起。每到“六一”,杨怡就带着妈妈做好的饭菜,和同学们到儿童公园坐小火车。大家穿着统一的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小火车“咣当当”的声响,夹杂着大家的欢笑,是留在杨怡脑海里的“童年乐曲”。

  受经济条件和商品种类限制,只有在儿童节,杨怡才能得到零花钱买零食,红肠、面包、汽水、冰棍……“那时候的冰棍一角钱一根,里面没有奶,都是冰。”杨怡说,自己却吃得很快乐。

  “物质奖励是我童年最好的儿童节礼物。”杨怡说。

  19世纪80年代,杨怡身穿妈妈托朋友从上海买来的新连衣裙。

  如今,孩子们过儿童节,有的去郊游踏青,有的参加晚会,有的吃美食,有的买礼物。游戏机、智能手表、学习机器人等成为儿童节热门礼物。

  但马钟扬的儿童节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父母的陪伴。他清晰记得两年前,他所在的幼儿园举行了儿童节亲子互动游戏。马钟扬和爸爸一起用纸箱子做房子,和爸爸像袋鼠一样站在一个袋子里跳……“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忙,但是儿童节,他们都会陪我一起过。”马钟扬说。

  今年儿童节,马钟扬将和妈妈去一家游乐园,进行“角色扮演”。他将换上不同角色的衣服——当消防员,坐消防车去救火;演警察,坐警车抓小偷;穿迷彩服,做野战里的狙击手……

  马钟扬和他的玩具王国。

  马钟扬心中,父母陪伴是给他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这一家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近70年的儿童节记忆,不仅是时光飞逝的见证,更折射出新中国70年来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但父母对孩子、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一直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