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原料药价暴涨99倍,药企怕断供敢怒不敢言》的新闻引起广大网友热议,报道称,近期原料药出现暴涨,原料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主要用于鼻炎、皮肤黏膜过敏及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一个月涨了58倍,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而原料药苯酚更从230元/kg涨到23000元/kg,涨幅达99倍。
报道中披露,之所以原料药敢坐地起价,是因为原料药供应被少数企业垄断,有的原料药采取包销的模式,一些人把原料药企的产品全部包下来,然后坐地起价。网友评论就此呼吁,应当对这些奸商挥起反垄断大棒,进行重罚。
客观说,原料药暴涨其中或有个别企业利用垄断地位,人为炒作的因素,对这样的“奸商”该打击就打击,该重罚就要重罚。去年7月底,浙江新赛科药业有限公司、天津汉德威药业有限公司等,就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异烟肼原料药被查处,被罚款44.39万元。这44万元的罚款相较于其违法所得来说,仍有些“不痛不痒”,显然还可以继续“加码”。
但若原料药上涨的主因非垄断,那把暴涨的责任完全都归咎到奸商头上,恐怕有些偏颇。要知道,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它的供求,某个商品短期内暴涨,肯定是供求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必然出现价格被疯炒的现象,其中即便有商家炒作,起到的也只是推波助澜作用。
一旦出现什么商品的暴涨,马上就想到呼吁行政打击或限制,未必是市场经济的思维。有时候,这种过度依赖行政干预的办法,恐怕只会回避真问题,陷入更大的恶性循环。
那么,原料药暴涨的真问题在哪儿?在我看至少有两点:既然这些原料药需求如此旺盛,且大有利可图,为何只能有两三家企业生产?既然国内原料药是天价,缺货严重,为何国外平价原料药不能进入国内,平抑市场价格?
之前,对于赫赛汀等癌症患者进口“救命药”短缺、价格暴涨,相关部门的对策是松绑审批、降低关税、扩大进口。其实,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原料药,类似扑尔敏等是很普通的大宗原料药,国外许多厂家都在生产,完全可以通过进口原料药这个“鲶鱼”来激活市场。
去年12月《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与药品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今后原料药的审批将“松绑”,不再单独发批准文号,这些或是改变原料药垄断的根本之策。
一些药品原材料或成品药供应短缺,是中国的药品市场挥之不去的噩梦——要么是药品价格太低,厂家不愿生产;要么药品涨成天价,有资格生产的厂家寥寥可数。这种频繁药品短缺的背后,根本上源于市场机制的扭曲。所以,要让药品供应告别短缺,靠的应当是市场的全面开放,是管制的继续松绑。指望靠加强行政管制,挥舞处罚大棒来解决涨价,终非根本之策。
药品供应乃是社会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不可小觑。因此,监管部门对此不能坐视不理,要清醒认识到经销商垄断原料药的社会危害性,依法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如果证据确凿,就对经销商采取惩罚性罚款,并强令解除非法合同,打破垄断交易链条,将原料药供需交还给市场竞争。
>>上一篇:麦当劳巨无霸纪念币遭疯抢 网上价格一路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