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南宁市交通管理部门将“驴的出行”及时叫停是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依据最新出台的《2017电动车管理规定》,我国对电动车实行登记管理制度。电动车所有人应当持相关材料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注册登记。这些材料包括身份证、购车发票等车辆来历证明、整车出厂合格证明等。一些小型低速电动汽车还应有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可见,较之于自行车,我国对电动车的管理约束要严格得多,电动车上路的门槛也高很多。
如此分析,就不难理解滴滴打驴为什么被叫停了:主要还是由于安全问题。不论从行驶者资质,车辆来源、抑或车辆质量等方面看,都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来兜底。更何况,“驴的出行”主营业务还是利用电动车来载客,这更属于非法运营。
然而,尽管其运营模式存在明显的政策漏洞,也招致了“炒作”“智商被驴踢”等种种非议,但窃以为,短命的“滴滴打驴”其实并非一无是处。这从它仅推出三天、APP下载量就已经破5000的发展速度和不少人热捧甚至支持合法化的呼声或可证明。尤其对当前处于野蛮疯长阶段的共享经济而言,“驴的出行”实际上给予了公众很多积极的思考和启示:
从融资与运营模式来看,“驴”复制的是网约车模式。这就表明,其运营企业只是一个连接智能手机与司机客户端的双边平台,是一个智能管理系统。既不用N轮融资用以应对高企的准入成本,也不用投入人力物力来维持后期的管理和运营,属于低成本的运作模式。抛开消极方面,单单只从市场经济角度而言,这种模式比共享单车更有生命力。短时间内快速上涨的业绩就是很好的证明。
从市场定位来看,“驴的出行”瞄准的是网约车与共享单车市场的中间地带,既提供短途快速轻便的客运服务。且较之于出租车私家车等机动车辆而言,电动车保有量要大得多、分布面也广泛得多。如果将这部分海量闲置资源投入运行,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这在道路拥堵、公交拥挤、打车难的很多大中城市尤其明显。因此,从解决市场痛点来看,“驴的出行”可谓定位清晰,应该说很有市场前景。
如果要打个比喻,横空出世的“滴滴打驴”,之于当前城市里人们出行难的症状而言,就仿佛一剂特效药剂。只不过由于缺少前期细致的筹划与规范,后期运行中也未规避安全隐患,好比这剂特效剂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和药监部门的审批,其存在合法性无疑失去了基础,被叫停肯定就是理所当然的命运了。
“滴滴打驴”启示我们,共享经济的发展不能总处于反反复复“打草稿”的试验阶段。如何通过“滴滴打驴”成败的经验,总结出共享经济的可行模式和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减少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和资源浪费,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
(清远编辑JJ)
>>上一篇:万人签名信寄往人大后 婚姻法24条存废有了新说法
>>下一篇:老太醉酒高速睡觉 热心民警找到家人将其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