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Uber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宣布无限期休假。随着卡兰尼克的这一决定,由今年2月Uber员工苏珊•福勒投诉性骚扰及歧视女性引发的Uber丑闻达到高潮。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Uber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却远未结束。
爆发丑闻,Uber给自己列出“七宗罪”
毋庸置疑,Uber是近年来全球科技领域名副其实的明星公司。CEO卡兰尼克带领的Uber团队,以技术推动共享经济发展,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非凡业绩,估值一路攀升,成为科技公司里新的独角兽。在一段时间内,Uber成了科技、创新、共享、未来的代名词。
直到苏珊•富勒发文揭露遭受性骚扰并且公司拒绝妥善处理性骚扰指控,Uber企业文化的另一面才为人所知。
也许是舆论压力太大,Uber近期对公司展开了长达数月的企业文化调查,自我检讨列出“七宗罪”,如把“踩别人脚趾(Toe-Stepping)”视为价值观、有些福利只适合单身者、“兄弟会”、 高管的权力不受限制、员工没有获得公平对待等等。
丑闻曝光之后,Uber开启了一波高管离职“潮”。3月,上任不到一年的Uber总裁杰夫•琼斯宣布辞职,他给出的理由是“职业信念与在Uber的经历不一致”,此举被认为与福勒曝光的性骚扰直接相关。在杰夫•琼斯之外,包括公关、财务、无人驾驶、工程在内的十多名高管,也因各种原因相继离开了Uber。
比企业文化更要命的,是Uber的商业模式也面临挑战
除了丑闻曝光、管理混乱等内部问题,Uber的对外动作也引发巨大危机。今年2月底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公司将 Uber 告上法庭,宣称Uber窃取了其与自动驾驶技术有关的商业机密。上月中旬,法院宣布Uber败诉,并规定Uber必须立即返还被盗窃的机密文件。
一直以来,卡兰尼克及其创始的Uber都以好战闻名,也争议不断,性骚扰丑闻将让Uber背负更多的“污名”,企业形象也一落千丈。但与此相比,发展遭遇瓶颈、商业模式面临挑战或许才是其遭遇的真正危机。
在美国本土,消费者趋势研究公司TXN Solutions通过调查发现,过去两年中,Uber市场份额从90%下降到75%。在国际市场,Uber不仅要面对Ola、Lyft、滴滴等竞争对手的围剿,而且很多国家和城市至今仍然不承认其合法性。除了核心业务的提升空间被挤压外,Uber的战略性业务也处处受阻。与谷歌的官司败诉,让Uber的无人驾驶研发遭受重创。
在谈及Uber的商业模式时,一位评论人士分析称,Uber唯一的优势似乎只是在低价——品牌形象遭受打击,也没有可以牢牢黏住用户的服务,更不是甩了对手几条街的技术独特性。
一系列发展瓶颈意味着,Uber离一家伟大公司还有遥远的距离。
狂飙突进的公司,为野蛮生长付出代价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一家高速发展、野蛮生长的公司,可以用耀眼的业绩掩盖一切问题。但当业务受阻,光环褪去,商业模式遭受质疑时,一系列问题就都暴露了出来。
Uber是这样,其他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网约车行业的另一个巨头滴滴,也是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合并优步中国后,无论市场规模、公司估值还是发展前景,都达到了顶峰。也正是在合并优步中国、尤其是网约车新政之后,狂飙突进的滴滴开始暴露一系列发展问题。
像滴滴快车一直对标出租车,引入大量低端私家车,现在大量车辆不符合各地网约车政策要求,不得不退出。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影响了滴滴在各地获得政府部门支持。按照网约车新政要求,进入每一个城市都要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公开资料显示,滴滴已经进入超过400个城市,到目前只有17个城市合法运营。
为了对冲市场及政策带来的利空,滴滴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并适时调整战略,先后推出了出租车、拼车、顺风车、巴士、代驾、试驾等九大板块,还积极部署全球化业务和无人驾驶项目,为未来发展增添筹码。
但时至今日,滴滴的一系列应对都未取得明显效果。
顺风车在各地都不能商业化运营,永远没有商业模式。去年大张旗鼓的滴滴租车业务,仅在少数城市开张。试驾业务试图切到汽车电商的蛋糕,也一直不见起色。
一方面,滴滴已被采用B2C模式的竞争对手们抢夺了政策先机,其围绕出行领域布局的项目也收效甚微。在全球化方面,滴滴势必要与Uber这样的巨头正面对抗;而想在无人驾驶领域有所建树,也绕不过谷歌这样的行业巨头。The Information 对当下无人驾驶发展态势的排名显示,谷歌第一,而滴滴以第十七名垫底。
如果滴滴在短时间内无法在无人驾驶和全球化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极有可能重蹈Uber的覆辙。这家曾把Uber“赶”出中国市场的巨头,如今也要小心了。
>>上一篇:拍照手机创新比拼 金立S10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