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开幕引关注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正定网讯(记者 徐良进)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北京市民在公交车上观看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让农村“短板”不再短
【报告要点】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刘嘉坤: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还很差、困难群体还很多。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也说明建设“美丽乡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危房改造、修公路、解决饮水安全,都是在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
脱贫千万人以上
让贫困不再代代相传
【报告要点】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有近1亿扶贫对象,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还存在减贫动力不足、扶贫资源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很及时,很有针对性,关键要落到实处,啃下扶贫“硬骨头”,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小康之路。
贫困农村大学生入校多一成
让“寒门”不再“难出贵子”
【报告要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王康:这两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寒门难出贵子”,针对的就是名牌高校里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的现象。教育公平的背后,关联的是机会公平、社会公平;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还设定了一个10%的硬杠杠,体现了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提高城乡低保水平
让困难群体都有“保命钱”
【报告要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侯晓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现代社会之本。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困难群体社保问题的关切,体现了“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指向。完整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设立的国民安全网,这张安全网在深化改革即将涉险滩、破藩篱的关键时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提标准、沉资源
让更多基层百姓看得起病
【报告要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农村5亿人口。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这两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了很大缓解,但是医保补助标准还不算高,医疗资源配置也不平衡。在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还有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提一沉”的法子,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基层下沉,这将让更多基层百姓受益。
“三农”改革:启动1亿亩试点
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
【报告要点】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今年启动1亿亩试点。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尽管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但背后隐忧不少。一是有相当数量耕地污染严重不宜耕种,二是土地“非粮化”倾向加剧。种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低,必将危及粮食安全。要改善土壤质量,就要在农村改革上做文章:抓紧土地确权,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就是要让农民获得更多“土地红利”。
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
【报告要点】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城镇化进程中,“人”不能掉队。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潜力、调结构的支撑、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三个1亿人”目标,就是创造公平制度环境,比如,剥离户籍背后的隐形福利,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让更多人通过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