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的越南河内吉灵-河东线轻轨项目。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从制度到文化,从行为到思维方式,越南与中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加上地域、资源的优势,使越南自然而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沿阵地。在这里,面对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天花板”,中企学会了如何与其他国家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博弈,学会了如何超越自我。《环球时报》记者日前深入越南,调查中企在越南真实的生存现状,看它们如何在这个中南半岛国家“突围”,如何与它一起经历“再成长”。
惨痛教训——“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全军覆没”
当夕阳洒下最后一抹余晖,32岁的越南小伙儿阿军仍在自己的摩托车配件店里忙碌。二十多平方米的店铺里,密密麻麻挂着各式各样的零配件,门口停满了送来维修和保养的摩托车。然而有些不同寻常的是,当“中国制造”的浪潮席卷世界之时,这个越南的小店没有一件中国产品。
这一情况出现在这个“摩托车王国”并不奇怪。走在河内的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之处不是本田,就是雅马哈或铃木的摩托车。就连零配件也大多是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的牌子,而不是国人熟悉的嘉陵、力帆或宗申。“中国牌子不好卖,不少客人觉得质量不好。”阿军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类似声音在记者采访的近十天里经常听到:“中国假货多”“买一些耳机、灯泡、水管等小东西,我会选择中国产品,但大件物品我不敢买中国的”……
越南人对中国产品固守的这一“刻板印象”使得近年来在当地发展的中企必须面对一条“先天不足”的竞争起跑线。《环球时报》记者在河内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这里几乎每间家电专营店都遵循同一种布局,一进门左边是日本的索尼,右边是韩国的三星和LG,再往里走才能看见中国的TCL等品牌。
“日韩企业已在越南精耕细作多年,民众的接受度也很高。目前越南接收的境外投资中,韩日稳居前两位,台湾第四,中国大陆只排第八位。”越南中国商会胡志明市分会前会长缪仁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在21世纪初,中国商品一度“称霸”越南市场。以摩托车为例,当时嘉陵、力帆等中国品牌在越南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0%。“但好景不长,一些中企开始恶性竞争,质量也大幅下滑,有些车子甚至没用一两年就坏了。恰逢日本本田在那时推出廉价车型,所以没过多久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几乎全军覆没。更令人痛心的是,此事影响了中国商品和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国制造’被打上‘假货’‘质量差’的标签,到现在都没能完全摆脱。”说到这里,缪仁赖不停地感叹:“对我们来说,这个教训太惨痛了!太惨痛了!”
中国建设的越南河内吉灵-河东线轻轨项目。
“隐痛”阵阵——工期慢、“质量有缺陷”,不能全怪中企
中企在越南发展的困难固然与过去的失误有关,但越南自身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现状,以及中越之间“微妙而敏感”的关系,也使得在越中企经常面对一些啼笑皆非又令人头痛的问题。
河内的吉灵-河东线轻轨是中企在越南投资的一个标杆性项目。然而,这个大工程从建设伊始就频频陷入争议。尤其是工期慢的问题,许多越南民众至今仍在“吐槽”。住在吉河线沿线的32岁居民阮文强就对《环球时报》说:“这条铁路已经建了很多年,到现在都还没建好,太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说到这个问题,该项目的总承包商——中铁六局海外分公司的总经理唐红一肚子“苦水”:“从2011年10月开工到现在,这条轻轨我们已经建了6年多。要是在中国,以咱们的速度和能力两三条铁路都该建好了。在越南这么慢,真不能全怪我们。”唐红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两国的发展阶段来看,轻轨技术在中国已经很成熟,但对越南来说是全新的。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营和管理,所有的制度和流程越南统统需要从零开始。“有时候我们上报一个东西审批,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该由哪个政府部门接手,最后不得不送到极高的层面,这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
更有一些内情是中企无法放在台面上明说的“隐痛”。几名曾在越南生活工作多年的中企工作人员和中国商人向《环球时报》提及,越南正处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但问题层出不穷的阶段,这意味着其政府内部存在广泛的腐败问题。“而且越南政府内部也分几派,亲美、亲中、中立的都有。有一部分人不愿意看到中国好,时不时就给在越南的中企制造负面新闻,让我们成为越南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名中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也导致越南社会经常“拿着放大镜看中国”。“打个比方,一辆车子发生事故,哪怕车子内外只有手刹把柄是中国制造的,都能赖上中国。我们有时实在是哭笑不得。”
唐红就曾遇到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难题。当时,中铁六局建设吉河线时选择了一种波浪式的“节能坡”设计,也就是轨道在进站处是上坡、出站处为下坡,这是一种更先进且符合列车运行规律的节能设计。“没想到几家越南媒体看到后,立刻爆出新闻称,‘中国制造’质量不过关,铁轨都没铺平。舆论越炒越大,一度导致越南政府无法批准该设计,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坦率说,现在越南社会对中企的态度不是很理想。”越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越共中央对外部中国东北亚司原司长阮荣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越中存在海上争议,两国政治互信不够好,导致许多经贸合作的障碍容易被政治化。我认为,若海上较长时间不发生问题,民众的信心会逐渐恢复。近两年,中企在越南的发展情况已呈现这一良好趋势。”
突围之策——和越南一起经历“再成长”
>>上一篇:欧洲多国天降橙雪 专家:风带来的撒哈拉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