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校园新闻 > 正文

古人怎么形容自己的“闺蜜”和“发小”?

清远传媒 www.gdqynews.com   发布时间:2022-05-21 11:41:14   作者:gdmm

 

      友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论语》中有九次提到“朋”字,十九次提到“友”字。今天我们管好朋友叫“闺蜜”“哥们儿”,在古代,朋友的种类有多少?又是怎么称呼的?有哪些典故和故事呢?

八拜之交

  古时候,因为对父执辈须行八拜礼,所以朋友若相交亲密如同手足,经过约定,互视对方父执如同自己的亲人,即可称为“八拜之交”。其出处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是根据唐代元稹《莺莺传》改写而成的杂剧,男主角张君瑞在赴京赶考途中,路经河中府蒲关,是他老友杜确所镇守的地方。当年还是同郡同学时,两人曾结拜为异姓兄弟的好朋友。张君瑞在叙述这段往事时,将两人的友情视为“八拜之交”。

  “八拜之交”的另一种解释是八种交情的总称,即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廉颇相如刎颈之交、陈重雷义胶漆之交、元伯巨卿鸡黍之交、角哀伯桃舍命之交、桃园结义生死之交、管仲叔牙管鲍之交、孔融祢衡忘年之交。由于这八种交往代表了交往中的各种最高境界,因此就把这八种交往综合起来称之为“八拜之交”,以代表最深厚的友谊。

  事实上,“八拜”最初的含义是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只是在后来的历史中演变成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代名词。

总角之交

  从小便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在古代被称为“总角之交”,用现代话说,就是“发小儿”。其出处是《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指的是儿童发髻向上分开,形如两个羊角,它是古代八到十四岁少男少女通用的发型。

  总角之交,也作“总角之好”。《晋书·何劭传》载:“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三国志》里孙策曾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这里孙策赞美周瑜,说两个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孙策与周瑜同年,两人家世相当,很小的时候就在一起玩,初平元年(190),孙策的父亲孙坚与袁术联合讨伐董卓,周瑜去孙策家中拜访,劝说孙策从富春搬到自己舒县的家中,就这样,15岁的孙策就借住在周瑜家中。周瑜不但将自己家里最大的宅院留给孙策一家,还认孙策的母亲吴夫人为自己的母亲,两人正式结拜为兄弟,孙策为兄,周瑜为弟,世人称之为“江东双璧”。两个人少年英才、志存高远,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以至于后来两人同娶乔公的女儿大乔小乔,一时传为佳话。因为“总角之交”,周瑜一生辅佐东吴,为东吴基业的开创立下汗马功劳。

  与“总角之交”意思一致的是”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很要好的朋友。竹马是小孩当马骑着的竹竿,李白《长干行》中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深挚的友谊。

  赵惠文王时,得楚国珍宝“和氏璧”。秦昭王得知愿以十五城代价换之,其实就是在威逼利诱赵国交出珍宝。蔺相如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原璧归赵。后来,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今属河南)与秦王相会,面对强秦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因功任为上卿,位在赵国名将廉颇之上。战功赫赫的廉颇,对蔺相如以口舌为劳,封官在自己之上不服,扬言要凌侮相如。但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计私仇,对廉颇多所回避。廉颇深受感动,脱去上衣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然后两人冰释前嫌,成为朋友。尽管整个剧情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刎颈之交的表述,两人后来的交情也没好到生死与共的程度,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两人成为“刎颈之交”,当一方有难,另一方可以豁出自己的性命去帮助对方。

  更能表现“刎颈之交”的是《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东汉末年荀巨伯的故事。一次,荀巨伯远行到一个地方探望生病的好友,恰好这时胡人入侵此地。好友对他说,我现在活不成了,您赶紧走吧。荀巨伯说我跑这么大老远来看你,怎肯因为贪生怕死就离开你?等到胡人杀入城中,见到荀巨伯,诧异地问他,这里的人都跑光了,你怎么敢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胡人听了以后纷纷感慨,不明仁义的人进入了讲仁义的地方,实在是不应该,于是撤出该城。荀巨伯舍生探病,可以说是“刎颈之交”的生动例证。他在交友方面,没有逐名逐势,没有“不相分”“不相恤”,成为舍生取义的典型。

金兰之交

  金兰之交,类似东北话中的“老铁”,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金兰之交比喻朋友间的同心合意、生死与共。

  当然,有的金兰之交可能只是一方的想象,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汉书·韩信传》:“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诸葛亮曾与他人结义,成为“金兰之交”。据《太平御览》引《吴录》记载:“张温英才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注:一说“义结金兰”指吴蜀两国缔结兄弟盟约。)

  223年,刘备亲征东吴,结果被火烧连营八百里,惨败而归;而东吴虽在此战中胜出,却也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实力大损。面对占据天下疆土十之七八的曹魏,吴蜀两国只得暂时放下深仇大恨,重新缔结盟约。

  张温,就是东吴派往蜀汉的使节团成员。诸葛亮与他一见如故,义结金兰,一方面固然是要通过打“感情牌”来稳固与东吴的关系,例如张温回到东吴后开始大加赞美蜀汉的政局;一方面也是因为诸葛亮的确欣赏他。张勃《吴录》云:“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刘义庆《世说新语》亦云:“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吴中四姓之张氏,非张昭之“张”,乃张温之“张”也。张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学贯江东,文采斐然,又曾为太子太傅,声名隆重。诸葛亮最欣赏具有名士风度的人,而张温也很钦佩诸葛亮的才学与为人,两人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但是,也正是因为张温跟诸葛亮关系太好,遭到了孙权的猜忌,不久孙权就找个借口把张温遣回了老家吴郡。

布衣之交

  《战国策·齐策三》载:“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表面上看,“布衣之交”是用来比喻百姓之间交朋友,但事实上,它也可用来比喻有官位者与平民的交往,例如《梁书·卷五·元帝本纪》载:“世祖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东周列国志》第九八回:“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交。”因此,“布衣之交”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不拘身分地位高低的朋友。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招纳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给他们丰厚的待遇。有一次,其门下有一个门客和他的小妾私通,有人建议孟尝君杀了这个奸夫。但孟尝君回答说:“见美丽的容貌而喜欢,这是人之常情啊!”就放了门客一马。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还为这个门客准备了车、马、礼物,将他推荐给卫国国君。临行,孟尝君对他说:“您和我是布衣之交,希望您跟着卫国国君有远大前程。”由于孟尝君的推荐,这个门客到卫国后也是风生水起。

  后来,齐、卫两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准备联络诸侯兵马攻打齐国。这时,这个门客挺身而出阻止卫国国君,他说:“孟尝君是个很有道德的人。我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他没有惩罚我,还在您面前称赞我。而且我听说齐、卫二国以前的国君曾歃血为盟‘后代不互相攻打’,现在您却背弃盟约。请您不要攻打齐国,不然的话,我情愿用我脖子里的血溅在您大王的衣襟上。”

  由于门客的舍命劝阻,卫国才放弃了攻打齐国的企图。

  与“布衣之交”意思相似的是“忤臼之交“。杵臼,就是春米的棒槌与石臼。《后汉书·吴祜传》载:“时公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祜赁舂。祜与语大惊,遂与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后世便以“杵臼之交”指称交友不分贵贱。

  还有“车笠之交”,也是指不以贵贱、贫富而渝的朋友,《太平御览》引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意亲好合,即脱头上手巾,解腰间五尺以与之为交,拜亲跪妻,定交有礼……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

莫逆之交

  情趣一致十分要好的朋友,可称为“莫逆之交”。逆,相反;莫逆,一致。其出处为《庄子·大宗师》。《大宗师》一文记述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等四人在一起聊天,互相谈论道:“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背脊,将‘死’当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谁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为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结果四个人都心领意会于生命来自于无而至于有,最后又归于死亡——即无。因而四人相视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结为至交好友。后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就演变出“莫逆之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心意相投、至好无嫌的朋友。

  有个与“莫逆之交”意思相近的称呼是“忘形之交”,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形迹的朋友。典出《新唐书·孟郊传》:“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

肺腑之交

  肺腑之交,指的是在艰险的政治环境中,能够推心置腹、无话不说的友谊,典出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歌:“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元白二人同朝为官,有着共同振兴朝政、谏言救世的政治理想,因此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唐宪宗时期,两人同时被政敌排挤和陷害,在政治上失势。白居易被贬到江洲,元稹被贬到通州。江洲与通州距离很远,过于思念好友的白居易一天梦到元稹,醒来后便写信给他:“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意思是你肯定在想念我,不然你为什么会闯入我的梦中?

  元稹收到信后,回道:“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连。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元稹写此诗时正重病缠身,心神恍惚,他感叹自己梦到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闲人,唯独梦不到你啊!

  两人这样颇为肉麻的信,写了很多。元稹死后,白居易写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老友离世,白居易痛苦得不能自已。元白之间“肺腑之交”的友谊,也因此被人传颂至今。

  古代形容朋友的称呼还有很多,例如——

  再世之交,与父子两代都结为朋友,典出《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忘年之交,指年龄差距大的两人之间的友谊,典出《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君子之交,指看上去很平淡而重在道义的朋友。典出《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但也有一些不好的朋友,比如“损友”。出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者三友,即与正直、诚信、博学之人为友;损者三友即与巧辟求媚、面和背毁、巧言多辩之人为友。与正直、诚信、博学之人为友,能闻其过、进于诚、进于明;与巧辟求媚、面和背毁、巧言多辩之人为友,会善于伪装而不正直,善于媚悦而不诚信,夸夸其谈而没实话。由此,还引申了“媚友”“酒友”“狐朋狗友”等。

  古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于交朋友,古今标准也算相通。我们要多交益友,见贤思齐,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你身边有没有以上这些类型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