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体局局长蔡建红说,校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孩子自小大多生活在钢筋水泥所构筑的房子中,他们最缺的就是一份大自然的恩惠,而一个孩子最宝贵、最美丽、最值得记忆的事情往往离不开校园。扎根上虞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坚持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与校园的深度融合,让校园融入乡村,让乡村成为自然校园、美好家园。为此,我区按照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念,引导学校创建充满德性的、灵动的、创造的儿童化校园,让孩子诗意地栖息在校园里。
自然风光式,让孩子更感亲和
我区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致力于提升乡村校园的静态文化品位,推倒学校的“墙”,打开学校的“门”,大力营造充满浓郁乡村气息,能“玩”的自然化校园,让孩子在校园中就有机会亲近乡村,在“自然式”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还儿童率真的童年。
各校将本地丰富的特色乡村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的营建中,精心打造具有浓郁校本特色、“自然风光式”的校园文化,打上浓郁的当地乡村标签,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气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比如:地处“竹笋之乡”的长塘镇小,建设以“竹”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校园里栽种各类竹子,随处可见各类竹编围栏、竹椅竹凳,教学楼楼道,陈列张贴孩子们玩竹、画竹、制竹、尝竹的活动图片,还建立“学生竹文化实践乐园”,做深“竹文化校园”文章。
城东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林建锋认为,校园物质文化不仅能提升办学品位,更是孩子们丰富的学习资源。近年来,该校所打造的校园物质文化始终围绕学校的精神文化,并与课程改革相匹配,成为课程实施的保障。学校近几年实施的每一个项目,都会成立以有思想、有专长的老师为主体的项目组,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初步形成方案、听取专家建议,最终形成方案”的程序推进,在必要时,还会组织专题取经。去年,该校按照“怡学城东”的目标定位,对校园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建设,完成对大道、广场、草坪、三有厅、樱花小径、气象站以及校门的新建与改造;校内河道清淤泥;开辟休闲运动区,环境育人资源进一步挖掘、完善,营造了亲水自然、闲适恬静的怡学环境。
人文景观型,让孩子更觉亲切
乡村活校园,除自然环境美丽外,还包括丰富的人文环境。上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区教体局把乡土文化传承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倡导“乡土文化进校园”,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如以竺可桢、夏丏尊、陈鹤琴、杜亚泉、金近、张杰等名人乡贤的名字命名学校,在校园内悬挂乡贤画像、乡贤题词,组织学生制作乡贤书签;校园内建有乡贤大厅、乡贤走廊、乡贤亭,建立徐懋庸、竺可桢、经叔平、谢晋等事迹陈列馆或纪念室,不少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越镇中组织学生“寻访乡贤拜名贤”,建起“乡情文化陈列室”。
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学生熟悉而倍觉亲切,也为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假期里,“万名学生进社区”实践中,孩子们搜寻乡贤事迹,阅读乡土书籍;“走近虞籍乡贤”活动中,学生赴京、沪、宁、穗等地,追寻乡贤足迹,整理乡贤事迹,交流学习体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不仅如此,从“继承传统”到“主题深挖”,许多学校对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拓展延伸,深挖内涵,坚持探索,形成系统和主题。如小越镇小校园到处挂满了学生的剪纸作品,校园成了剪纸艺术的天地;丰惠镇小校园犹如梁祝文化主题公园;曹娥幼儿园建起孝文化陈列馆,营造了浓厚的孝文化教育氛围。
实践体验园,让孩子更愿亲近
我区大力促进乡村校园文化的儿童化,全力打造现代“百草园”,打造孩子成长的“美丽校园和成长乐园”,引发孩子强烈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在我区,许多乡村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创设了一个个自然亲和、童趣盎然、有“味”的实践体验园。
如盖北镇小积极创设农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集百果园、百花园、百草园、百菜园和暖棚区、水生植物区、养殖区为一体的“四园三区”格局。校长胡国灿认为,学校不应只是接受知识的圣殿,更应是孩子快乐成长、放飞心灵的乐园。只有让孩子喜欢上像乐园一样的校园,才能让孩子真正在校园中全身心地投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此,学校在每个班级建立班级生物角,引导学生在庭前屋后建立种养殖点。金近小学的小鲤鱼童话社、爱弥儿幼儿园的“快乐玩吧”活动等,吸引着孩子们参与进来。一些学校还充分利用好乡村少年宫和校园陈列馆这一平台,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极大地满足了乡村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樟塘小学立足“勤耘园”,每年结合“樟小节会”来开展系列活动。不必说上半年的“阳春三月,文明行动节”有多热闹,“智慧起航,科技创新节”每年都会在秋季举行,这一“节”里,勤耘园的秋收节系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劳动实践活动有:收割蔬菜果实,制作腌菜、番薯干、野炊等;课程整合活动有:蔬菜DIY造型、勤耕园里的数学问题征集、农科摄影比赛、秋收节征文大赛等。孩子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传承传统文化,譬如制作腌菜、制作番薯干等。该校新居民子女居多,更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通过学习,把上虞的手艺、上虞的文化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