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并报省人民政府同意,近日,由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广播电视局、省体育局、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减负方案》),印发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此前,《减负方案》已于2019年10月28日通过省教育厅官网等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了意见,将在2020年1月10日起施行。
今天,省教育厅公布了《减负方案》解读,就《减负方案》出台背景,总体思路、工作原则、重点举措等方面作一详细剖析。
记者截取了一些解读中透露的关键信息:
减负同时要把思政、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实践教育等方面有欠缺、未达标的强化起来。
中小学校各年级包括高三,一律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在校内外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中补习。
2020年开始,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建立基于原数据库的中考试卷质量分析系统,真实掌握评判各地试卷难度情况。
全面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
实施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的招生时间,与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严禁任何形式的提前招生。省教育厅正在制定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施细则,将适时出台,2020年在全省范围全面实施。
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严禁将升学情况与教育部门、学校及个人的考核、绩效、奖励挂钩。扭转招录人员唯特定高校、唯文凭学历倾向。
研制区域基础教育生态指数,用以检验全省及区域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情况和减负成效。
一、《减负方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主要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考虑:
1.贯彻落实中央精神。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等突出问题。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18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这些,都为系统治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指明了方向。
2.落细落实国家减负三十条。经国务院同意,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减负三十条),印发各省级人民政府。减负三十条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等四部分。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针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情况完成摸底分析,并制定详细减负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实施。
3.落实全省教育大会部署要求。2019年3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就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着力破解中小学生负担重的问题、着力解决公办和民办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强调,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直接决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评价一个地方教育工作怎么样,主要看是否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评价一个学校办得怎么样,主要看立德树人的成效好不好;评价一个老师当得好不好,主要看是否把师德师风挺在前头,能不能教好书、育好人;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不优秀,主要看是否全面发展。这为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明晰了思路和举措,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回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切。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2018年7月,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围绕“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协商议政,提出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成才观、包容的就业观,推动科学减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精准减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合理减负;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推动有效减负。2019年9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二、什么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是由学校带来的学习任务、成绩排名、心理负担和家长附加的如家教、校外补习等学习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当学生面对压力时,如果体验是积极的,压力即为动力;如果体验是消极的,压力即为负担。
三、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是不是越轻越好?我们要减掉的是什么样的学业负担?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不是越轻越好。学生在学校学习就会有压力,适度合理的学业压力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必需的,我们也是鼓励的;但过重的学业负担则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制止。
中小学生减负要减的是过重的校内外学业负担。减负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校内外不合规、不合理、不科学的过重学业负担减下来,同时,要把思政、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实践教育等方面有欠缺、未达标的强化起来。
四、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表现在哪些方面?导致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当前,一些区域、一些学段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表现在学生身上主要是“三多三少”,即作业过多、培训过多、竞赛过多、睡眠过少、锻炼过少、实践过少;表现在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表现在学校及教育有关单位,主要是中小学学科考试频率过高、试题过难;表现在区域层面,主要是部分区域的中小学校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是家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五唯”的顽瘴痼疾在作怪,是升学观、就业观、录用观的扭曲及来自社会压力、家长焦虑的层层传导。
五、为什们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教育的初心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为什么要减负这个问题上,学校和家庭其实大目标是一致的,这个大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坚守一条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校内外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学生校内外学业负担过重、参加运动太少、睡眠严重不足等,都会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五唯”的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
减负主要是要把有有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过重的校内外学业负担减下来。重点要解决“过”的问题,要减量纠偏,过度的量要坚决减下来,过偏的行为要坚决纠正过来。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呵护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仅是学校的事,家庭也有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同心同向,共同努力。
六、我省减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我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守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强化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责任,政府主导、各方协同、标本兼治,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我省减负工作遵循哪些原则?
减负工作主要遵循以下3条原则:一是坚持标本兼治。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本清源,找准症结;要标本兼治,治表去根,重在治本;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打好减负组合拳,着力形成减负工作的有效治理机制。二是加强各方协同。要切实转变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就是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事的片面认识,推动从校内抓减负向校内校外协同联动抓减负转变;从教育系统单兵作战抓减负向学校与家庭联动、学校与社会联动、多部门联动抓减负转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校内校外并举,线下线上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的减负工作新格局。三是突出治理重点。
八、我省减负工作会不会搞一刀切?下步减负工作将突出哪些治理重点?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具体到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衡量的尺度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具体到各地区、城乡、学校是有差异的,落实到学生个体身上和家庭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减负工作不搞一刀切,减负工作重点是要解决中小学生校内外学业负担过重和执行各项规范出现偏差等突出问题。在学段上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尤其是校外负担过重问题;在内容上着力规范学校和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及教育教学行为,重点治理校外培训、竞赛活动、学校招生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在阶段目标上重点推动实现“三减三增”,即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着力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治本之策上重点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纠正片面的教育政绩观,树立包容的就业观。
九、我省《减负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减负重点举措有哪些?
我省《减负方案》分“总体思路”“工作原则” “重点举措”“保障措施”等四部分。减负“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共40条(简称“减负40条”)。其中减负“重点举措”包括:“落实好学校教育教学常规”“规范区域和学校组织的考试评价”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规范中小学校招生”“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进入中小学校竞赛、活动的管理”“落实家庭教育责任”“强化政府责任”“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
我省的《减负方案》是国家减负三十条在我省落地的一个总体实施方案。我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减负三十条的基本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我省实际,措施更细更实,针对性更强。
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过早让幼儿园孩子学习小学文化学科知识,有必要吗?学校如何坚守“零起点”教学基本规范?
一些家庭让幼儿超前学习是由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如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忽悠误导,部分民办学校掐尖招生助推,一些家长跟风,一些学校不淡定等,导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式心态,并因为某些方面的所谓“优势”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心态,造成抢跑的“剧场效应”。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对于幼儿超前学习有效性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幼儿“抢跑”学习小学学科知识,弊大于利,短期看孩子似乎 “赢在起跑线上”,长远看会“输在终点线上”。
一方面,幼儿超前学习小学的内容,一开始因其粗浅了解某些知识性问题而显得具有优势,但是到了2—3年级,基本上已经持平没有优势。正常学习的孩子,看似白纸一张,往往后劲更足,更适合描画与打造,也更有利于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科学开展教学。
另一方面,超前学习不利于幼儿的发展。首先,超前学习违背幼儿成长的身心规律,孩子没有在适合的阶段做适合的事情,往往会事倍功半。其次,超前学习与小学入学后的学习往往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会有偏差,影响衔接发展,很多孩子反而不适应学校的学习方式。第三,超前学习因学生提前获取部分简单的知识,往往会有骄傲和轻视心态,不仅不利于学习注意力集中与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让学生忽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全人的培养是弊大于利的。
如何真正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防止学前抢跑的“剧场效应”?一方面学校需要有办学坚持,真正树立“零起点教学”的意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进度组织教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观,不过分关注“起跑线”,而是更多关注孩子的“过程”和 “终点”;不过分关注知识的知道与了解,而是更重视德育正向、心理健康,更重视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更重视兴趣爱好、思维发展。
十一、部分学生家庭作业过多、睡眠不足一直是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一大痛点。如何家校协同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
减负三十条和我省有关文件都对中小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明文规定:即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但家庭作业每天都在发生,作业时间是否超时以哪类层次的学生为准?又怎么判定?很难操作,各地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充足的睡眠,对人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中小学生,其意义更是非同小可。我们经常接到学生和家长的投诉,一些初中学生被各种校内外作业所累,经常作业到晚上11点多,严重影响正常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严重影响孩子的身高体质,还会对孩子学习记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如何家校协同解决好部分学生家庭作业过多、睡眠不足这一问题?
从学校角度,《减负方案》明确:提高作业质量统筹控制作业总量。各中小学要制定学校作业管理制度,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各学科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由学校年级组统筹调控,根据课标要求,家庭作业时长把握以班内中等程度学生为参照。凡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精选、先做、分层、全批,促进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校内由班级建立、面向全体家长的家长群,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每班不超过一个。不得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家长通过打卡提交文化学科作业,不得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加强对学校作业管理的日常检查,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范围。
从家庭角度,《减负方案》明确:家校协同保证孩子睡眠时间。努力保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 9小时、 8小时。家校加强沟通协同,控制好家庭作业时间,保障孩子基本睡眠时间。
在这方面,杭州拱墅区、上城区等地已作出积极探索。拱墅区教育局基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倒逼课堂教学改革、助推教师成长的考虑,于2018年初在全区域实施“初中生晚10点不作业”。这项措施在拱墅区推行一年多来效果良好,初中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了,睡眠时间增加了,学习效率却不断提升,家长的支持率也比实施之初明显上升。这也是学校、家庭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须共同坚守的一条底线。
要解决部分学生家庭作业过多、睡眠不足问题,“减量提质”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业之所以成为负担,往往是因为“质”不够“量”却大,因此,各地各学校在实施该举措时必须“提质量”,减少机械性、形式化和简单重复过多的作业,增加一些吸引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性的非强制性“素质作业”,诸如家庭劳动、体育锻炼、课外阅读等,切实保障学生睡眠质量和学习效率。
十二、《减负方案》明确:中小学校各年级一律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在校内外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中补习,请问这里的“中小学校各年级”包括高三年级吗?
经省政府同意,2019年4月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的意见》就已经明确:中小学取消一切形式的集体文化补课。
《减负方案》进一步明确:禁止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集中补习。中小学生寒假、暑假假期分别为3—4周和7—8周,具体放假、开学时间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明确并向社会公布。中小学校各年级一律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在校内外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中补习。
这条规定涉及的对象范围包括高三年级。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到位。
十三、教育评价改革是“牛鼻子”“指挥棒”,《减负方案》在规范学校考试评价方面有哪些举措?
主要举措有7条:1.控制文化学科统一考试频次。2.科学控制考试难度。坚持教考一致原则,各级考试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考试内容,控制考试难度。初中各学科期中、期末试卷整卷难度系数须控制在0.70以上,中考难度系数须控制在0.70—0.75,单个题型难度系数不宜低于0.40。2020年开始,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建立基于原数据库的中考试卷质量分析系统,真实掌握评判各地试卷难度情况。3.改革考试命题内容和形式。中小学校和教研部门要创新试题形式,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不得出现脱离实际的偏题怪题,扭转靠机械刷题取胜的命题倾向。4.不对外公开考试成绩和排名。中小学生个人考试成绩及位次允许家长获知,但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在校内外公开发布。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过分强化应试教育的中考、高考“誓师大会”,不得发布或以家委会等名义发布中考、高考“喜报”,不得标榜或变相标榜“学霸”和中考、高考“状元”。5.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6.深化中考招生改革。全面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7.促进普通高中教、学、考相一致。
十四、切实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是减轻学生负担、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公民办协调、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减负方案》重点强调了哪些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1.公办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公平发展,互不享有招生特权。
2.推进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有关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派位方式录取。
3. 实施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的招生时间,与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严禁任何形式的提前招生。
按教育部统一部署要求,省教育厅正在制定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施细则,将适时出台,2020年在全省范围全面实施。具体政策内容会在细则公布时作详细解读。
十五、学生负担过重与教育政绩观、社会评价也直接相关,请问《减负方案》在这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
主要明确2条:
1.坚决纠正片面的教育政绩观。严禁地方政府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中考升学率、高考一段上线率和上“北清”人数等评价考核教育行政部门;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严禁将升学情况与教育部门、学校及个人的考核、绩效、奖励挂钩。
2.扭转招录人员唯特定高校、唯文凭学历倾向。探索研究调整用人评价标准,更加重视考察求职者的德商和情商、能力和潜力。发挥其对减负的社会“引导渠”作用。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招录人员,应给予一般高校毕业生与名牌大学毕业生同等竞争机会,不得将特定高校的毕业生作为专才予以特聘。
十六、各类媒体在推动减负落实、引导教育风向标上应做些什么?
各类媒体对基础教育一直很关注。为落实减负举措,引导教育方向,《减负方案》明确:加强社会引导,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严禁各类新闻媒体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所谓的中考、高考“状元”。加强对网站、自媒体平台等的监管和引导,防止对减负工作的误导。推出中小学生减负公益广告,健全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共同关心孩子成长。要求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持续性传播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观,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努力,跳出过于功利化教育的漩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生态。
十七、《减负方案》对家庭履行好教育职责有何要求?我省在提升家长素养、方面有何考虑?
家长在孩子减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学校教育的配合方,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既是学校落实减负的监督者,也是家庭落实减负的执行者。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的共同目标。目前,一些家长在孩子减负问题上认知上存在差异,措施上也有差异。
2019年9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该《条例》对家庭、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责任进行了规范,其颁布实施,为我省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填补了我省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空白,对促进我省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减负方案》提出:1.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引导广大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注重言传身教,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现状谨慎选择适合的培训,避免盲目攀比、跟风报班。2.家校协同保证充裕睡眠时间。3.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家长应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经常进行户外锻炼,积极防控孩子近视;鼓励每位孩子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1—2项艺术技能。安排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扭转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不良倾向。这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发力,相向而行。2018年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推出网上浙江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资源,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下步省教育厅、省妇联等将联合实施家长素养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数字家长学校,鼓励各地借鉴杭州市上城区实施星级家长执照工程、宁波市北仑区开设家长成长学院等做法,不断提升家长素养。
十八、我省《减负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如何设置和采集区域基础教育生态指数?
在研究减负工作中,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与区域教育生态息息相关。一个地方的自然生态好,草木方能郁郁葱葱;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好,儿童青少年才能茁壮成长。一个区域,能让绝大多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这个地方的教育生态一定比较好;如果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很重,这个地方的教育生态也好不到哪里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才能创造孩子美好的未来。
基于这样的考虑,《减负方案》明确提出要研制区域基础教育生态指数,用以检验全省及区域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情况和减负成效。
区域基础教育生态指数,主要从三方面设置和采集:一是区域中小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府教育政绩观、包容就业环境、舆论引导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区域教育满意度等有关指标;二是区域基础教育内部的科学协调,包括公民办教育协调度、城乡校际均衡度、普职融通度、考试难度等方面有关指标;三是区域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指数。主要包括:区域中小学生作业指数、补习指数、睡眠指数、学习压力指数、运动健康指数、近视率等。
这项工作由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办公室牵头,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从2020年开始,每年对全省各地的区域基础教育生态情况进行监测评价,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
十九、减负贵在落实,重在实效,《减负方案》明确了哪些保障措施以确保减负举措落到实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确保减负取得实效,《减负方案》明确了7项减负工作保障措施: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减负工作定期会商机制;加强减负工作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每年列计划明任务抓落实。
2.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形成减负合力。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方案》明确了十四个部门职责分工并各有侧重,同时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专业指导、家校协同、各方互助工作格局。
3.组建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
4.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指数监测发布制度。
5.强化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严格执行《浙江省教育督导条例》,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指标。强化属地政府及部门减负治理责任。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全面落实挂牌责任区督学减负工作的督导责任制。
6.加大违规查处和失责问责力度。落实属地责任,对造成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7.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畅通社会反映情况渠道,公布减负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实施减负工作。加大明察暗访,改进监督形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实时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