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传媒网首页 | 收藏网站 | 设为首页 点击QQ给我发消息
当前位置:清远传媒网 > 校园新闻 >

大学校园正发酵应酬文化 账单折射学子间贫富差距

发布时间:2016-03-04 11:21:32 | 浏览次数:118
福建师范大学 刘松岳/绘 踏上离乡返校的列车,何凯才回过神儿:半年来,自己省吃俭用从生活费里攒下的钱一个假期就花光了,这1500元钱几乎都用于聚会支出。 然而寒假的结束似乎并不意味着聚会频繁期的终结。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问卷

福建师范大学 刘松岳/绘

  踏上离乡返校的列车,何凯才回过神儿:半年来,自己省吃俭用从生活费里攒下的钱一个假期就花光了,这1500元钱几乎都用于聚会支出。

  然而寒假的结束似乎并不意味着“聚会频繁期”的终结。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问卷,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

  同学间的频繁聚餐已成负担

  温是湖南一所高校大三的学生。大学伊始,她就加入了多个学生组织、社团,课余生活充实丰富。她坦言自己有非常多的聚餐,毕业季尤甚。“周末就不得空,赶场子似的。”温解释,各个组织、工作部门之间都会不定期聚餐。她觉得这种现象在各高校已经普遍存在。

  她笑称自己本来就是个经常“吃土”的人,尽管聚餐通常都是AA制,每单消费人均50元左右,但凑多了也是不小的开销。

  在温看来,有的聚会是必要的,大家也经常吃得、玩得很开心,但有时她觉得聚餐理由“实在太牵强”。比如在社团中,其它部门聚餐,那自己的部门也会“跟风”聚一聚。她毫不避讳地承认,有些自己真的很不愿意参加。“本来大家就忙,有时学长学姐还不会给钱,我们来分摊他们那份,所以很烦啊。”

  何凯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城,3年前前往哈尔滨读大学。由于学校暑假短寒假长,因此他只有寒假才会回家。亲朋好友一年不见,何凯的“档期”在回家之前就被排满了。除了大年廿九到正月初六,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外“应酬”,甚至还会有夜宵。父母都调侃他为“大忙人”。

  何凯还记得回到家的当晚,父母特意为他做了一桌子好菜,本来要和高中好兄弟聚餐的何凯不好意思拒绝父母的心意,在家吃完后又匆匆赶到饭店吃第二顿晚饭。“男生之间聚餐少不了酒。”何凯有时候也不情愿,“但是图个气氛,不喝就太不给别人面子了。”一箱酒,一桌菜,何凯本来在家就吃饱了,大家都顾着喝酒谈天,满桌的菜只动了几筷子而已。

  这场聚会的组织者也是请客者,何凯他们都对这种聚餐模式习以为常,当天散伙前又定了第二天的饭局。“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轮流请客,这次你请,下次我请。别人都请客了我肯定也要回请。”不管吃多少,何凯他们点菜都特别大方,用他的话说就是——“有面子”。

  从发小、小学、初中、到高中,一场又一场聚会让何凯觉得“心好累”。有时他着急去下一场聚会,而上一场的还没散伙,何凯不好意思提前离开,两边都要应付着,“打游击战似的,本来好好的聚会现在觉得成了负担,还怕得罪人。”

  除了聚餐之外,去KTV唱歌、打牌也成了何凯这群人的聚会方式。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几人成群凑一桌麻将或是斗地主,有时玩到晚上九十点都还意犹未尽。

与社会接轨的酒桌文化令人头疼

  在受访大学生中,69.2%的学生表示校园内的聚会活动受到“拼酒等社会风气或其他流行文化”的影响,发起者结账、AA制、轮流卖单成为主要的结账方式。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赵毅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活跃在各大聚会上的‘积极分子’”,相较于“跑场子”,自己宁愿在宿舍睡一天觉。但在生活里,他还是选择去参加社交聚会,“多认识一些人,刷资源”。

  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赵毅与同学们的聚会项目也无外乎吃饭、唱歌等,他认为“重要的是一种氛围”。关于饭店、KTV等娱乐活动场所的档次,他们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似乎只要离活动场地近,有一张能容得下所有人的圆桌就可以进行一次愉快的聚餐。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外联这个圈子其实就是喝酒,”赵毅坦言,酒在饭桌上自然也被赋予了更不一样的内涵。在他看来,“喝酒和抽烟一样,都是幌子,目的就是为了和人交流。”

  “餐桌上喝不喝酒也必然导致不一样的效果,”赵毅说,“不喝酒就少了点趣味在里面”。社会人聚会的影子似乎也能在他们的餐桌上看到一些端倪,“和大人们聚会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交朋友、刷资源”。

  在温记忆中,她曾作为新生班级的班级导师在军训结束时和大家一起庆祝。令她意外的是,饭还没吃几口,同桌的人就开始张罗喝酒,“目的就是要把别人灌醉。”将近4个小时,空酒瓶摆满了一个大圆桌。看着大家好像很开心,每个人都很深情的样子,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漠了”。

  赵小北是郑州一所高校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他的学生干部头衔可以列出一长串。于他而言,从各个院系的学生组织聚会到寝室小聚,他几乎每周都有应酬。他坦言自己虽然早已适应聚会的氛围,但并不喜欢。“明明是个学生,非要搞得和进入社会工作的上班族一样,不太好。”他补充道,“作为学生,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 在赵小北看来,聚会的实质意义应该是聊聊天、说说话、增进感情,是不以利益为纽带的。

  令赵小北头疼的还有聚会上常有的开场白,作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他必然要当着老师的面发言。“不喜欢也不会说官话,可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还要提前打草稿。”他表示很苦恼。

  账单折射学子间的贫富差距

  在受访大学生中,89.96%的学生表示聚会活动的花费来源于家庭。

  同学间的聚餐消费让陈云鹤唯恐避之不及。从上大学开始,她就没再从家里要过钱。兼职做家教、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打工、凭成绩取得的奖助学金,成为她供自己和弟弟读书的经济来源。人均上百元一次的聚会在她眼里是笔不小的开销,“够在食堂吃一周午饭了。”但她表示,班里沟通感情的聚会,“像唠家常那样的”,自己也会参加。

  而对许飞来说,同学聚会应酬的账单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你的人脉、交际圈,我父母会给我承担这部分费用。”母亲特地留给他一张信用卡,告诉他结账时直接刷卡即可。社团换届前期,许飞和朋友认为这段时间“最需要打感情基础”,所以他几乎每天都有应酬,而到底为此花费了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5013121号-1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址:www.gdqynews.com 技术支持:厦门全讯信息 网站地图